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晋末长剑 > 第一百八十四章 逃

第一百八十四章 逃

    轵关城下的战斗忽然就停止了,双方心照不宣。


    片刻之后,数十骑上前,各自射了数封信入内。


    很快有一封信被送到了刘贤手里。


    他神色复杂地展开一看,原来这是封以邵勋口吻写成的招降信——


    曰:“明正典刑,国有邦典。刘聪逆绝人伦,反易天常。煽诱一方之民,胁迫三军之众。侵掠州郡,焚烧闾里,凌虐方伯,伤残吏民。此天地之所不容,人神之所共弃……”


    “匈奴军民,亦我赤子。前番已有军令,诸营所至,不得妄加杀戮,据夺财货;不得随意拘执,以为俘馘;不得开发坟墓,发泄旧怨。抗命而用刑,盖有常宪,顺命而赦罪,亦有前经。一夫之罪,岂遗于一境之人……”


    “军兴以来,厮杀频仍,供给繁并。县乡之中,农桑废于垅亩;州郡之内,百姓膏于锋刃。孤为人父母,深用悯伤,屡览捷报,难免兴叹……匈奴将士,或迫于威刑,不能自拔;或贪于财货,勉力效顺。今大军临境,表里夹攻,再行迷迹,自弃何多……”


    刘贤看完之后,抚额长叹。


    将校们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些什么。


    劝降书这事,没必要瞒,也瞒不住,于是刘贤大大方方邀众人一起看——如果识字的话。


    书上的内容很实在,讲了可以接受他们的投降,既往不咎。


    另“约法三章”:不烧杀抢掠、不抓良冒功、不开棺戮尸。


    刘聪一个人犯的罪,不会牵连其他人。


    政策讲得很清楚了,怎么样,降不降?


    刘贤将劝降书放在案几上,看了眼诸将佐,眼底微微有些失望。


    怎么就没一个人站出来提议投降呢?


    合着都逼我先提出来是吧?


    又等了一会,刘贤突然大哭:“先帝于我有大恩,战至今日,我有罪啊。”


    哭声哀戚,闻者落泪。


    见众人不说话,刘贤哭得愈发伤心,眼泪四溢。有那么一小会,好像快喘不过气来,差点要晕过去了。


    “轵关尚有六千将士,一朝丧尽。幽壤之下,先帝责我,该怎么说啊!呜呼哀哉,痛煞我也!”


    “人皆有父母,妻儿倚门相望,我却不能把他们带回去。呜呼哀哉,愧煞我也!”


    “名城大邑,接连丢失。我身受国恩,世享爵禄,却束手无策。呜呼哀哉,羞煞我也!”


    众人还是不说话。


    亲兵亲将们在外间探头探脑,神色凝重。


    到了最后,终于有老实人受不了了,站出来道:“大王,裴家贼子作乱,堵了含口,我看赵鹿、石生打不下来。今闻王屋亦有变,粮草军资皆屯于彼处,落到了俟伏侯手中。这仗,我看不用打了。方才下城头时,已经有人在偷藏尸体了。再打下去会怎样,实不敢想。”


    第一个人站出来后,很快就有第二个人:“计毒莫过于断粮。轵关腹背受敌,无粮无械,撑不下去了。”


    “邵——梁公说不牵连他人,此言似有几分可信。”又有人说道。


    “非我等不愿效死,实在是困守轵关也无用啊。邵兵大可自陕城渡河,越中条山北上。轵关守不守,其实都影响不了大局。”


    “先假意降顺,有机会就跑。”


    “对,先保存有用之身,将来还可为天子、太子效力。”


    听众人这么一说,刘贤哭声稍止。


    良久之后,他长叹一声,道:“若非为了保全六千将士,我恨不得单骑出城,战死在万军之中。”


    “大王不可!”


    “大王勿要自暴自弃。”


    “有用之身,万勿轻弃。”


    “还有机会的,邵贼不可能一直得意,我等先屈身侍奉,以待天时。”


    众人七嘴八舌,纷纷解劝。


    刘贤抹了抹眼泪,哀声道:“那就先降了吧。”


    ******


    陕城战局的变化十分剧烈。


    自十一月首日大军开始攻城以来,王弥就存了逃跑的心思。


    但他心中也有着一份侥幸心理——作为一个军阀,不到万不得已,谁会丢弃地盘逃跑呢?


    另外,陕县的地形非常险固。


    北临黄河,南依山塬,东面亦是丘陵,可谓“三面悬绝”,只有一侧可攻,还是上坡仰攻,真的不好打,要不然他也不会把治所设在这里。


    再者,将校家眷们都已送到西面去了,眼下可能离潼关已是不远,守城将官再无后顾之忧,似乎可以打一打?


    侥幸心理作怪之下,王弥犹豫了,特别是在他击退了晋军的第一次进攻,甚至挫败了他们夺取大阳津的计划后,更是有点不想走了——其实渡口之战主要是新近渡河的羌人打的。


    但王弥犹豫,石虎可不犹豫!


    十一月初五,他最后一次看向黄河南岸的陕城。


    城池就在黄河岸边,悬水百余仞,看似十分坚固,但他知道,世上无不破之坚城,完全看进攻方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王弥再不走,必死!


    “抛弃全部辎重!”当天夜里,石虎下达了这条命令。


    众人早有准备,纷纷牵出马匹乃至驴骡。


    拉车的役畜亦被解下皮套,转而驮载行李。


    全军五千余人,除少数人携带铠甲等沉重物事外,绝大部分人都只携带轻便的武器,外加十日干粮——部分随身携带,部分由骡马驮载。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后半夜,大军悄然离开城池,往西北方向疾走。


    越中条山,有一主一辅两条道路。自大阳往东北方向行走(即颠軨道),此谓主线,可通车马。


    自大阳西北行,可至中条山白径岭,此谓辅线。


    此道山岭参天,左右壁立,间不容轨,盖不通车乘,只过人马也。


    过白径岭后,可直抵盐池。


    石虎选的就是这条路线。


    第二天上午,大军就抵达了白径岭,费两天时间后,全军通过中条山,于初八清晨抵达了盐池。


    这个时候,大阳渡口方向燃起了冲天的烟柱————石虎还是厚道的,他安排了十余人留在最后面,待大军走了两日之后,便放火烧掉辎重及军营,给王弥报讯。


    盐池就像镶嵌在地表上的深渊一般,仔细看着,还颇为秀美。


    但石虎无心欣赏。在他的带领下,五千大军转而向西,直奔蒲坂方向而去。


    将校们并无异议,都这个时候了,谁他妈脑子不好使还去救驾啊?


    再说了,我们连辎重都抛弃了,怎么打仗。


    没了辎重,夜晚没法扎营,只能露天躺地上。


    没了辎重,器械没法修理,打一场仗后不知道多少器械损坏。


    没了辎重,他们甚至连热汤热饭都吃不到。


    打个鬼!


    但将校们想跑,军士们却不一定。


    一路之上,不断有人开小差跑路,返回家中。


    当石虎最终率部抵达蒲津关东城之时,兵士只剩下了三千四百,整整少了两千。


    不过,这已经是很不错的结局了。


    ******


    大阳津的熊熊烈火震撼了所有人。


    王弥得知消息之时,匆匆登上了北城头,俯瞰大阳。


    中条山东西横贯,如同一条卧倒的巨龙,遮住了北边的河东腹地。


    有多少秘密被中条山给挡住了呢?


    石虎据守大阳,消息灵通,一定得到了什么了不得的消息。


    莫非——


    王弥不敢想了。


    连续大败之际,人最容易胡思乱想。再瞎想下去,王弥怕自己想到天子崩了,平阳已为邵勋占领这种事。


    自己吓自己最可怕。


    但怎么说呢,现实摆在这里。石虎都跑了,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他又看向据守大阳津渡口的羌人,他们的营寨之内,同样骚动不已。


    不知道为什么,王弥心中突然生起了股恶作剧的快意——傻了吧,过河来陪我一起死。


    他再看向西边,山塬连绵,却是看不太清了。


    听闻蒲洪据守弘农,逡巡不进。


    呵呵,挺狡猾的贼子,但你若手脚不快,说不定也要被晋人撕咬下一大块来。


    “明公。”张嵩等人上了城头,齐齐行礼。


    行完礼后,又有复杂难明的目光看向他。


    王弥读懂了他们眼中的含义,暗叹一声。


    “事已至此,我也不能太过自私,拖着数千将士一起与我陪葬。”王弥说道。


    “明公之意……”张嵩心思一动,颤声问道。


    “这城——不能守了。”王弥说道:“给儿郎们吃顿好的。今夜突围,向大阳津靠拢,与羌帅们汇合。”


    众人听了面如土色。


    突围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更别说是夜间突围了。


    老底子打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人守城尚可,野战够呛。几千将士,最终能有几人逃出生天?


    不过这也是唯一的办法了。


    若不想被活活困死在陕城,就只能走,拼了吧,实在没招了。


    “速去准备。”王弥说道:“我得到消息,太子已率军至冯翊,随时可渡河东进。只要跑到蒲津关,一切还有挽回之机。”


    “遵命。”将佐们纷纷应下。


    十一月初八夜,陕城守军倾巢而出,向大阳方向突围。


    围城禁军拼死截击,斩获极多。


    战至天明,斩王弥亲将王根,俘其长史张嵩。


    王弥率残兵两千溃入大阳津。


    围城将士趁机猛攻,午后,王弥等人大败,争相渡河,死伤不计其数。


    蒲洪闻之,在弘农烧杀抢掠了一番,并纵火焚城,载女子、财货西还。


    (今天争取三更啊,有票速投,谢谢。)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厉少的闪婚小萌妻 绝世战王 人在盗墓签到打卡 影帝的懒散人生 我的靠山好几座 重生后公主殿下是朵黑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