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大清话事人 > 088 李会长在线大撒币

088 李会长在线大撒币

    持续多日的雨,终于停了。


    副热带高压,离开了江淮地区。


    积水退去,


    李郁的第二波商战,开始了。


    府城百姓对于煤炭的接受度,比以前高多了。


    相比烧柴,支出略低。


    而且不挑天气,


    哪怕是潮的发霉的季节,煤饼一样使用。


    若是柴禾,早就熄火了。


    苏州柴禾商会,第一次全员会议,在眠月楼召开。


    众商人,一改往日对李郁的抵触心理。


    发自内心的拥戴李会长的到来。


    因为,他们挣到钱了。


    足够的利润空间,仓储成本更低,损耗也更小。


    商人,就是这样现实。


    ……


    “诸位掌柜,上个月利润丰厚否?满意否?”


    “满意。”


    李郁笑了,看着这些贪婪的家伙。


    他开口了:


    “我不满意。”


    一下子,如同水滴掉入滚油锅。


    众商人一下子慌了,以为这是要砍他们的利润空间。


    然而,李郁接下来的话,让他们是又惊又喜:


    “光一个府城,远远不够。”


    “太仓州,常熟县,吴江县,震泽县,乃至常州府,松江府,都可以拓展一下。”


    “诸位,可以踊跃报名,每人占一个县城,胃口够大,州府也能试试。”


    “你们是想卖一辈子柴禾,还是做点大生意?”


    一个胖子站了出来,拱手道:


    “怕是没有那么多的本钱。”


    “这个简单,第一批货我可以先赊给你们。”


    李会长在线大撒币!


    哗,众人开始兴奋了。


    “李会长,我们原本只是一店的掌柜,骤然承揽一县的摊子,怕是能力有些欠缺。”


    显然,说这话的是个谨慎型商人。


    “你们可以照搬经营策略嘛,不需要能力。”


    “哈哈哈哈。”


    李郁干脆说的更直白些:


    “我是怎么对付伱们的,想必各位不会忘了吧?”


    “你们可以照搬了去对付其他人。”


    ……


    “不过,我还有个条件。拿你们现在的店,换一县的经销权。”


    “如果没有意见的话,咱们就签合同吧?”


    当天,李郁和十几个商人签订了合同。


    他们用自家的店铺,交换得到了西山煤矿在江南某一县的经销权。


    只要能打开市场,他们很快就能赚回三个,五个这样的铺子。


    赌一把,也许就能阶层跃升。


    从小商人,一跃成为大商人。


    有了苏州府城的成功例子,这个冒险值得尝试。


    会议最后,


    李郁提议,改名!


    柴禾商会已经过时了,不伦不类。


    苏州府煤炭商会,听起来就高大上。


    自然不会有人反对,大家都有同感。


    最后,就是讨论了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


    比如,如何减少煤饼里含的杂质,灰、硫。


    毕竟烧起来,挺呛人的。


    李郁从善如流,记录了一堆或许可行的办法,回去试验。


    这帮商人,一旦认真起来,还是挺可爱的。


    挖出来的原煤,增加一道洗煤工序。


    淋水,粉碎,掺入石灰石,最终再加工成形。


    难度不算太大,需要的只是人力,大量清水。


    旁边就是偌大的太湖,有的是水。


    至于污染,暂时还没人在意。


    这是人口爆炸的乾隆朝,吃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


    其他的一切,都得靠边站。


    ……


    西山煤矿有上百个股东,都是衙门里的各级官吏。


    生意做得越大,他们的分红才越多。


    所以,在商人们叩门拜访,送上土特产后,他们都表示了理解。


    并手书一封,给认识的同僚。


    有了他们的背书,煤炭生意在当地才能落地。


    李郁把这一切,都琢磨清楚了。


    没有商人能够抵挡银子的诱惑。


    这些人到了当地,就是扮演自己当初的角色。


    只要煤饼进入了市面,就会逐步淘汰柴禾。


    时间,会解决一切。


    现在的问题就是,西山煤矿的产能遇到瓶颈了。


    放在这个时代,绝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西山煤矿。


    李郁坐船抵达后,映入眼帘的第一幕就是黑水。


    岛屿的边缘,挖了很多的池子,排水沟。


    露天洗煤!


    李郁很小心的避开了几处黑水,走到了煤矿的办公区。


    “阿郁,会开的怎么样?”


    “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


    杜仁觉得这话,听着怪怪的。


    不过作为西山煤矿的负责人,他得尽职:


    “人手不够了。”


    “再招流民。”


    “就怕官府知道了找麻烦。”他有些担忧。


    ……


    “现在老爷们自身难保,顾不上咱们。”李郁笑道。


    衙门的书吏,都是维格堂的好朋友。


    邸报,来往公文,抄送一份,就能换银子。


    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行文的级别,从百十文到1两银子不等。


    这等好事,哪儿去找。


    工作之余,顺手抄写几份,举手之劳。


    对于李郁来说,等于是了解了清廷和地方官府的大部分动态。


    唯一不好的是,太费钱了。


    范京吐槽了好几次,一个月给书吏们发了1000多两的信息费。


    卖了一座山的煤饼,都没赚回来。


    若不是李郁一向算无遗策,这些人早就要抗议了。


    “其实,我们也未必要在本府地面上招揽流民。”


    “啊?”


    “买奴。”


    李郁转过身,眼神灼灼。


    杜仁一惊,不知是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样,问道:


    “去外地,从人牙子手里买?”


    “可以。”


    两人走在矿区,如同置身月球表面。


    地无三尺平!


    走路要特别留神,不然就摔倒。


    不远处的一个坑口,突然冒出了一个黑色的“土拨鼠”。


    再一看,竟然是个人。


    背着一筐煤矿,走到了过秤处。


    杜仁忍住笑,说道:


    “这样的坑口,咱们这有几十个。”


    “别过去了,万一塌方,怕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


    “52斤。”


    过秤处,一个管事吆喝道。


    然后,拿给了矿工几个筹子。


    “这是?”


    “我刚改的规矩,超出80斤后,多劳多得,每天下工时发铜钱。”杜仁解释道。


    “挺好。”


    李郁一听就明白了,


    杜仁不愧是府城大讼师出身,脑子活泛。


    这些流民,出卖劳动力,换取一日三餐。


    心里自然是不甘的。


    若有机会,谁不想返乡呢。


    从李家堡的花名册,他就看出来了。


    矿工因积极表现,加入护卫队的寥寥无几。


    这一招,不好使。


    “产能要扩大,起码双倍。”


    “有难度。”


    杜仁面露难色,他解释了一下挖煤的难度。


    先得挖竖井,抵达煤层后,再横向挖掘。


    每掘进一段,就要用木头加固,否则有塌方的危险。


    即使如此,每天的伤亡人数都超过一只手。


    从潘家挖来的老师傅也来了。


    他说挖竖井太费工时了。


    而潘家在徽州的私矿,煤层很浅。


    竖井只需要挖个五米左右,就碰到煤层了。


    ……


    李郁突然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


    “老师傅,能不能直接炸?”


    “啊?”


    “我的意思是,把眼前这个山头,炸掉一半,那样不就省事了。”


    “这,这~似乎也可行啊。”


    老师傅陷入了苦苦的沉思。


    “你算算,需要多少火药。”


    “行。”


    爆破用的火药,硫磺占比极高。


    几乎接近八成。


    这玩意,大清朝很少出产。


    东边的邻居,倒是盛产。


    皇商的进货渠道,似乎就是东边邻居。


    五叔验过货,说纯度非常高。


    除了火山附近出产的,想不出其他可能了。


    工业化,


    是一环扣着一环,哪一环掉链子,都没法推进。


    李郁感慨,穿清后想搞工业化。


    结果,搞了个不伦不类,越来越依赖人工了。


    煤铁,是工业的两条腿。


    目前,还是个瘸子。


    说好的机器,最后都成了人机。


    某种程度上。他有点理解乾隆了。


    这么多廉价听话的人,干嘛搞什么机器生产?


    100人搞不定,那就10000人。


    累倒一批,第二批随时顶上。


    这不比什么智商3岁的人工智能好用?


    李郁陷入了矛盾,不能自拔。


    资源有限,到底该优先发展哪一样?


    地盘,人手,火器,冶金,财政,情报网,官场人脉?


    ……


    而此时,一封信的到来,让他欣喜若狂。


    福成,从潮州府托人送来了亲笔信。


    “李兄见字如面,弟在潮州府甚是想念。


    斗鸡玩马,打猎熬鹰,绘画抒情,兄是伯牙,弟是子期。


    家父在委员任上,稳如泰山,上下关系,一团和谐。


    盼兄拨冗,来粤游历,弟当扫榻相迎。”


    薄薄一张纸,李郁反复读了两遍。


    “李大官人,我家小主人还托我给你带个口信,他说信里不方便写。”


    “2万两银子,或者对应价值的紧俏货,您自己选。千万不要推辞。”


    这还用问吗,李郁当然是要紧俏货,啊不对,违禁货。


    “只怕我要的货有些犯忌,让你家小主人为难。”


    送信的人不是旁人,是福成的亲信家奴。


    他笑道:


    “来之前小主人特意嘱咐了,您就算是想买大炮,他也会帮忙。”


    李郁有心试探,问道:


    “我买大炮干嘛,轰谁啊?”


    “大官人说笑了,这年头做啥不是为了银子。西洋火炮削去铭文,烙上汉字卖给那些总兵,起码2000两的赚头。”


    “哎,我怎么看你有些脸熟。”


    “大官人好记性,小主人和您在七子山打猎那次,小的也在场。”


    ……


    呼。


    原来是故人,一起误击过江宁副都统之子,一起埋过尸。


    那就好说了。


    “千里迢迢,你且去吃点好的。”李郁说着,递给他两锭银子。


    “谢大官人赏。”


    李家堡的造反骨干分子会议上,


    众人都提了一些要求,充实采购物品清单。


    优质钢,焦煤,黄铜自然不必说。


    硫磺,硝石,鲸油,帆索都在其中。


    还包括一些小玩意,比如燧发枪,舰载火炮,千里镜。


    李郁特意嘱咐赖二,一定要最新款的。


    不怕花银子,只要质量高。


    如果有可能,和洋商拉拉关系。


    留下一个人傻钱多事少,官场人脉厚的印象。


    广东的洋商,都是冒险家,人精。


    利润高于生命。


    只要给他们一点缝隙,他们就会顺着亮光凑上来。


    “mayihelpyou,sir?”


    赖二作为后勤部副手,主管采买。


    这是他的分内之事。


    去的时候,走陆路。


    回来的时候,采购或者雇佣一条海船。


    沿着海岸线航行,载着货物回来。


    海运风险很大,需要熟悉航线的水手。


    很显然,李家堡没有这样的人才。


    但是,广东有啊。


    花银子雇佣水手,把船开回来。


    “军师,我有一个疑问。”


    “银子是咱们出,还是福成公子出?”


    李郁心想,问的好。


    “除非福成告诉你已经付过钱了,否则还是咱们付。”


    “明白了。”


    至于说,朝廷的海禁。


    挂粤海关的旗帜,畅通无阻。


    ……


    李家堡账上的存银,7成全部兑换成了银票。


    让赖二携带,到潮州府去花。


    当然,这么多的银子肯定不放心他一人拿着。


    财帛动人心!


    过度信任,约等于怂恿犯罪。


    李郁又派了6个忠心的手下,随他一起同行。


    是保镖,也是监视。


    完善的制度,比人心可靠。


    虽然是初创组织,也要把这个观念灌输下去。


    这一趟的采买,只能算是探路。


    李家堡需要海量的物资,无疑广东是最好的选择。


    最近,从衙门书吏那打听到了一些消息。


    江浙的许多商人,都是某种特殊手套。


    背后的东主,是两省的官绅。


    只不过为了避嫌,而隐身幕后。


    而广东的行商,却不一样。


    他们虽然每年都要向粤海关,还有京中贵人输送固定比例的银子。


    但,这些人只管分红,不插手经营。


    ……


    李郁担心,在江浙商人处采买太多。


    幕后的东主,早晚会意识到不对劲。


    一旦这些人产生怀疑,他们甚至会杀人灭口。


    直接把李家堡夷为平地,不让朝廷察觉。


    为何都说王朝平稳期造反,成功率极低。


    这还仅仅是原因之一。


    巡抚衙门最近人心惶惶,抚台大人病倒了。


    趁着这段混乱期,书吏们偷空子,把一些机密廷报也誊抄送来换钱了。


    其中,李郁最感兴趣的是金川之战的军报。


    乾隆再怎么混账,也不会瞒着各省督抚。


    金川之战,已经收官。


    各路大军,陆续撤回驻防区。


    粮草,火炮也陆续运走。


    改土归流后,官府组织了大批的民夫拆碉楼。


    以及,捡炮弹。


    一份廷报中,提及了征西大将军阿桂发起总攻的前三天。


    前线直接参与轰击的火炮数量高达3000门,一天就轰出去了一万多枚实心铁球炮弹。


    这些实心铁球遍布山野,不能浪费了。


    同时,押解金川俘虏工匠百人。


    至京郊的西山健锐营,仿造碉楼5座。


    以供云梯兵实战训练。


    还有,将山下的火炮工坊拆除,匠人遣散回原籍。


    现有火炮,按照口径大小。


    重炮运回京师,拨给京师八旗火器营。


    中等口径的火炮,分别拨给荆州、成都、江宁、德州驻防八旗。


    小口径的,例如劈山炮则是挑选一些品质精良的,配发给几省绿营。


    其余的,全部就地融铸,成为官仓铜铁存料。


    这些廷报,看的李郁心惊肉跳。


    一个农业国,竟然能动员如此庞大的资源。


    金川的地形险峻,道路崎岖。


    清军为了把火炮拉上去,疯狂的修路,这才有了3000门火炮炮击索诺木大营的一幕。


    很无赖,然而很可怕。


    李郁翻阅了十几份廷报,得出了一个结论。


    军事上的胜利,火炮贡献了7成。


    若是3000门火炮,拉来轰自己。


    棱堡也扛不住。


    ……


    范京在石湖巡检司,杜仁去了西山煤矿,赖二去了潮州府。


    老胡毕竟是绿营军官,在横塘汛待着。


    李郁感觉,身边冷清了许多。


    整整半天,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琢磨造反的路线。


    韦秀已经得知了哥哥的下落,松了一口气。


    本想来感谢李郁,却发现大门紧闭。


    林淮生在门外,示意她不要进去。


    “在休息吗?”


    “不是,军师最近压力比较大。”


    “哦,那得释放压力啊。”


    韦秀突然又觉得自己这话有歧义,尴尬的走了。


    她在堡内,和杨云娇走的最近。


    二人私底下会聊很多话题。


    而清月村的那些乡亲,虽然还是熟悉的面孔,却再也不是一个整体了。


    前些天的大水,石湖水面上涨。


    把清月村的那些破房子,全部冲垮了。


    有人回去看了,不过却很无所谓。


    因为,他们在李家堡住的是砖瓦房。


    没人愿意再回去了。


    清月村,已经自发的融入了李家堡。


    只有杨云娇看的最清楚,但是她不敢说出来。


    她只想着,以后能有个名分。


    实在不行,有实无名也可以接受。


    天下虽大,除了李郁,她还能依赖谁?


    ……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厉少的闪婚小萌妻 绝世战王 人在盗墓签到打卡 影帝的懒散人生 我的靠山好几座 重生后公主殿下是朵黑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