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大清话事人 > 388 你与其被皇上赐死,不如换个轰轰烈烈的死法?

388 你与其被皇上赐死,不如换个轰轰烈烈的死法?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看向海兰察。


    “贼兵作战,一板一眼,训练有素,普遍无甲,火器装备率高达8成。这样的军队十分依赖阵型。阵型在,则战力强悍。阵型散乱,或许还不如绿营兵的个人武力。”


    福长安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讲下去。


    海兰察继续分析:


    “奴才想逐次增兵,以方阵对方阵,与贼兵正面厮杀。待贼酋手里没有任何一支机动兵力后,奴才再以所有骑兵从侧翼冲击,达到一处崩坏,全线崩溃的效果。”


    ……


    福长安盯着海兰察,问道:


    “你考虑火炮了吗?”


    “回抚台,奴才考虑了。火炮沉重,移动不易。贼兵若是想临时移动火炮阵地,那我们的马队就有机会吃掉他们。如果他们不动,那对战线僵持的步兵威胁也很有限。”


    祖有恩忍不住问道:


    “海都统,贼兵有子母炮一类的轻型火炮吗?”


    “有!”


    祖有恩皱眉,这玩意对骑兵的威胁很大。


    但是海兰察的下一句让他舒展了眉头:


    “骁骑营都是京城八旗子弟,不会拿他们去填吴军的炮火。据说淮西新军很勇猛?”


    “对,下官当时亲眼所见。淮西兵冲击贼碉楼,前赴后继,十分凶悍。”


    在场众总兵眉开眼笑,那就苦一苦淮西兵吧。


    ……


    军事会议召开了2个时辰。


    从战法、后勤、饷银、配合各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


    结束后,


    福长安就修书一封令人送往京城。


    虽然说,


    也许乾隆的批复还没到,这边或许就打结束了。


    但这是一种态度。


    前方统兵大将需要时刻让皇帝看到自己的忠诚。


    福长安年纪轻轻,却深谙君臣之道,颇有其父的做事风格。


    严格说起来,


    富察氏这一家子都谨小慎微,敬畏皇权。


    ……


    会议结束后,家奴悄悄来报:


    “主子,明亮大人来了。”


    福长安的步伐慢了一拍,表情有些痛苦。


    “让他到花厅等我。”


    “是。”


    明亮灰头土脸,脸色晦暗,额头甚至长出了一层细碎的头发。整个人垂头丧气,往官帽椅里一缩。


    败军之将~


    起码过了2刻钟,


    福长安才出现在了花厅门口。


    明亮瞬间弹了起来,低声急切问道:


    “堂弟,兵部有消息了吗?”


    福长安背着手,表情冷若冰霜,望着堂哥明亮。


    这种态度让明亮的一颗心直往下沉。


    ……


    “廷寄暂时未到,但根据京城的小道消息,皇上不准备放过你。”


    福长安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也颇为痛苦。


    明亮则是愣愣的坐回椅子~张广泗、讷亲、额尔登额等人的下场,在脑海里逐个登场。


    “皇上,要杀我?”


    福长安没有回应,京城的小道消息一般都是真的。


    四九城规矩:圈子里都知道以后,正式的公文就该下发了。


    沉默,


    直到明亮自己沙哑的嗓音打破这熬人的沉默。


    “还有补救的可能吗?”


    福长安摇摇头。


    “好。”明亮也颇为利落,直接抽出了佩刀。


    “且慢~”


    福长安突然制止了他的自尽动作,低声说道:


    “与其死的窝囊,不如换個轰轰烈烈的死法?也不枉为富察氏高贵血脉?”


    ……


    京杭运河沿线四大粮仓:


    淮安丰济仓被烧了,现在运粮距离最近的是徐州广运仓。德州仓、临清仓距离就太远了,支应粮草不便。


    福长安的麾下,


    已经集结了14万大军,每日的军粮消耗速度恐怖。


    运河上,


    南下的满载粮船络绎不绝,空船则是北上。


    山东举子还未到位,所以整个江北的基层统治还不太灵活。


    提拔上来的那些原先坐冷板凳的文官书吏,虽然积极性很强,可是堕落的速度太快。


    在自然界当中,食物的腐烂或许还需要一个过程。


    这帮人却是直接跳过了过程,换新顶戴的那一秒就完成了蜕变。


    原因也很简单:


    这些人久在官场,


    陋规平时都看在眼里、落在心里。


    不需要琢磨,不需要人点拨,也不存在突破道德的心理建设。这帮人以前是没机会贪,不是不想贪。


    就像是青楼的粗使丫鬟,如果梳妆打扮上岗了,既是新手,又是老手。


    ……


    福长安这个巡抚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军务上。


    他只能严令这些新上任的文官催收历年亏空,同时预收一部分今年的秋粮(虽然距离秋收还有很久)。


    所征粮食全部送入淮安的几座官仓。


    粮仓暂时军管,认真清点,严格造册。


    同时征发2万徭役,在淮安大运河沿线修筑营垒。


    祖有恩家学深厚,对守城情有独钟,同时也精通于官场学问。


    他递交了一份详细的数千字军报——“角斜场大捷经验总结”。


    内容很扎实,把当天的进攻过程、经验感悟全部落于纸面。


    福长安对六角棱堡也很感兴趣。


    一边令人在淮安周边修筑几座试点,一边将这份军报通过驿站送至京师。


    年轻的福长安骄傲而自信。


    在他眼里,


    祖有恩的这份军报亮点在于对棱堡易守难攻的分析。顺带一点笔墨肯定了淮西兵的凶悍。


    而在乾隆和一众军机大臣眼里这份军报的亮点是2个字——“大捷”。


    ……


    乾隆看到这2个字的一瞬间只觉春风拂面,水波不兴。


    很难形容这种畅快感。


    虽然只是小胜,可在他眼里这就是一个信号。说明朝廷的剿匪战事稳中向好,基本可控。


    “江苏舆图!”


    总管太监秦驷早有准备。


    一挥手,2个小太监立刻拉着舆图进来了。


    “主子,角斜场就在这。”


    “好,好。这是挫败了吴贼的一股偏师啊。”


    乾隆戴着水晶眼镜,仔细的观看舆图。


    “祖有恩打的好,淮西兵也敢用命。若是让吴贼从角斜场源源不断登陆,就相当于在朕的大军腰眼顶了一把尖刀,淮安,危矣。”


    和珅那是何等精明,


    立马猛夸了一通祖有恩不愧是名将祖大寿之后。


    有清一代,


    祖家的官做的未必多大,但是敛财的功夫登峰造极。尤其是不动产,有的一条街都是祖家的产业。


    祖家颇通人情,所以给和珅这位宠臣进献的也颇多。


    去年中秋,


    甚至把前门大街的4家铺子当做年礼送给了和珅。如此大手笔,和大人自然印象深刻,投桃报李。


    ……


    “传旨,赏祖有恩一等轻车都尉,内帑银50两。把朕的这个扳指也赏给他。”


    一等轻车都尉,听着很野鸡。


    实际上是清廷对于非宗室非蒙古之外,给功臣的赏赐体系内,仅次于公侯伯子男的一种爵位赏赐。


    再往上,就是男爵了。


    和珅在发迹之前,也就顶着一个世袭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


    而皇帝赏赐玉扳指绝对是殊荣。


    身为汉军旗八大家之一的祖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顺便又扩展了一遍京城人脉。


    ……


    养心殿,


    和珅、于敏中小心的坐在锦凳上。


    乾隆戴着眼镜,


    正在仔细阅读工部火药局督办大臣的折子。


    “~海禁乃朝廷根本,不可动摇。然硫磺确系制火药必须,臣斗胆建议朝廷对海外硫**开一面。无论何船来售,皆由工部出面,悉数购买。”


    “你们怎么看?”


    “奴才觉得可以,我大清虽然也产硫磺,可量小纯度低,确不如扶桑国之硫磺优质。”


    “老臣也觉得可以,但需严格把控,不能随便扩大海贸口子。”


    乾隆点点头:


    “那就照办吧。”


    突然,


    他摘下眼镜,问道:


    “前线将官奏报,吴贼火器装备率超过8成。他们的硫磺又是从何而来?吴贼的火药到底是自产还是海外购买?”


    ……


    于敏中肃然起敬:


    “皇上圣明烛照、高屋建瓴,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和珅也若有所思,感觉这事里面透着蹊跷。


    乾隆略一思索:


    “拟旨,让两广总督伊尔杭、闽浙总督王亶望帮着查查海上。不论用什么办法,能切断吴贼可能的南洋运输线都是大功一件。顺便派人打听一下,扶桑人是否有见利忘义,把硫磺卖给吴贼?”


    “还有,刘墉出京稽查硝石走私也够久了,让他回京吧。朕有些事想当面问问他。”


    “告诉福长安,放手去做。”


    一连串的命令,


    乾隆思路清晰,逻辑清楚,让人不得不佩服。


    “和珅你兼着户部,养心殿造办处和工部火药局的银钱一定要优先保证。”


    “奴才明白。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奴才还想请旨,在右安门外迁民居300余户,为火药局和造办处腾出更大的空间。”


    乾隆全部答应。


    前些日子,他给和琳升官,让他逐渐掌握养心殿造办处。就是为了帝国的枪炮生产更加顺利,减少一切掣肘。


    有亲兄弟的这层关系,户部和造办处才会亲如一家。


    乾隆什么都懂,


    大清朝办事,就算有圣旨和朝廷章程也未必管用,还得依仗良好的私人关系。


    ……


    “皇上,安徽巡抚和山东巡抚上奏,今年大旱,请求朝廷拨一些赈灾银,还有秋粮可能会减产。”


    “还有,陕甘总督勒尔谨、甘肃巡抚王廷赞联名上奏,甘肃奇旱,焦地千里,粮食绝收~”


    乾隆脸色平静:


    “都向朕要银子赈灾,朕有聚宝盆吗?告诉他们,不要一遇上事就想着向朝廷伸手,要自食其力。士绅可以出钱,百姓可以出力,人不自救,无人可救。如果觉得棘手,朕可以让他们丁忧,换个能解决问题的人去当巡抚。”


    “嗻。”


    说到这个程度,和珅也不敢多说了。


    不过,


    他还是为绊脚石山东巡抚国泰,上了点眼药:


    “山东欲效甘肃旧例,卖监生头衔,将所得银钱用于赈灾~”


    乾隆罕见的犹豫了一会。


    山东和甘肃,在朝廷的定位很不一样。


    山东距离京师很近,需要绝对安稳,需要源源不断的出产钱粮,需要士绅忠心,需要风气正统。


    而甘肃就不一样了,只需不添乱,然后为朝廷的每一场战事提供兵源就可以。


    “告诉国泰,山东乃圣人之乡。监生不宜过滥,一二百个即可。”


    ……


    如今兼着礼部尚书的于敏中,连忙表态:


    “老臣一定把关。犬子也在山东,督办煤矿,可以为臣反馈山东士绅对此事的反应。”


    乾隆笑了:


    “你的小儿子?为何不留在京城当差,不比督办煤矿清贵?”


    于敏中连忙解释道:


    “皇上厚爱。可老臣了解自己的儿子,志大才疏,办不好大事,又看不起小事。京城衙署当差,臣怕他轻佻。地方任亲民官,臣怕他折腾。所以~”


    这一番话,说的极为诚恳。


    刻薄如乾隆也不由得点点头:


    “于爱卿,朕理解你,朕也是父亲,有一群不省心不懂事的子女。”


    “谢皇上。老臣有时候就想啊,这人呐,官大又怎样,银子多又怎样,宅子多又怎样?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


    和珅也颇为动情,念叨着: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


    乾隆也被气氛感染,慢步走下御案。


    “你们能这么想,好,很好。”


    “和珅,你刚念的那诗?”


    “回皇上,是《石头记》里的一首小诗。曹家的后人写的。”


    “哪个曹家?”


    “圣祖爷宠爱的江宁曹家。”


    “难怪,这等词句只有富贵过的人家才写的出来。曹家还有后人吗?有的话就适度关照一下。”


    “皇上宽仁。”


    乾隆总是不由自主的向爷爷康熙靠拢,


    凡是爷爷提倡的,朕都拥护。凡是爹爹提倡的,朕都要废除。


    ……


    君臣奏对,在轻松的气氛中结束了。


    两名殿堂级的宗师影帝联手给老皇帝唱了一局。


    放在几百年后,


    这叫提供了最巅峰的情绪价值。


    乾隆贵为天子,什么都不缺,但是缺高端的情绪价值。


    世上的马屁精很多,可他们提供的低端情绪价值只会让真正的贵人觉得反胃作呕。


    高端的情绪价值比黄金都珍贵!


    只能卖给帝王家。


    总管太监秦驷全程聆听。


    佩服的五体投地,心中大呼又学到了。和、于两位大人,是真正的把天底下最精髓的学问吃透了。


    乾隆午睡的时候,


    他找了本《石头记》让徒弟念,自己靠着躺椅闭着眼睛听。


    读到一半,


    徒弟感慨:


    “师傅,这书写的真好。曹~雪芹他是干嘛的?”


    “他是江宁织造家的公子。”


    “奴才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等贵人也会写书。”


    “嘿嘿,那是因为落魄了。”秦驷起身,喝了口茶水,望着巍峨的宫墙感慨道,“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花不完的钱,玩不尽的乐子,怎么可能屈尊伏案写一本破书呢。”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厉少的闪婚小萌妻 绝世战王 人在盗墓签到打卡 影帝的懒散人生 我的靠山好几座 重生后公主殿下是朵黑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