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大清话事人 > 505 规则之内,绍阀无敌!

505 规则之内,绍阀无敌!

    如今,


    李郁对前线军事的关注度明显减少,将更多精力投入未来势力格局的考虑。


    作为一个纯粹的现实主义者,


    他不能接受复刻一个毫无新意的封建农业国,同样也不指望建立一个全面先进的帝国。


    未来的帝国只需要不那么坏,就足矣~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郁可以毫不犹豫的除掉任何必要的绊脚石。


    作为帝王,


    他不嗜杀,但绝不善良。


    ……


    不妨打明牌,随便清统区的官绅怎么想~


    反正,


    如今的吴军攻陷99%的城池只是时间问题,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执行“既往规则”——破全城官绅的家~


    按照以往的经验:


    破一抵抗县城,抄家折银(包含田土宅院),保守估计,100万两起步。


    破一府城,500万两起步。


    破一枢纽省城,1000万两起步。


    如果纯粹从经济角度看,就没必要和这帮虫豸妥协。


    攻城这桩生意妥妥的一本万利。


    但是,


    这会给未来帝国的正治生态埋下“嗜血”的隐患。


    总之,


    这里面的尺度很微妙,不好赘叙。


    ……


    抄家工作小组效率特别高,用的是“绝户网”。


    查隐田、隐产,反复盘算推敲盘查。


    而且,


    不是一波流。


    也许过段时间闻到味道又杀回来了,精准翻出一批隐田。


    锱铢必较。


    没有人知道,


    抄家工作小组到底是根据什么查出遗漏的。


    鱼鳞册?告密?


    答案是:


    依靠绍兴师爷组成的财税署,他们查账一半靠数据,一半靠经验直觉。


    ……


    如今,


    绍兴人已经占据了吴廷文官系统的半壁江山,影响力巨大。


    这些人识文墨,擅算账,办事老辣、熟悉人心。


    原本在清廷只能隐于幕府,垂帘做官。


    到了吴廷,


    就如鱼儿入水,游刃有余。


    国丈胡雪余,是绍兴人入朝的主要推手。


    从明面上看,无可指摘。


    没有舞弊,没有泄露考题,也没有滥用人情推荐裙带。


    他只是将以往的考题给绍兴小兄弟们参考参考。


    这帮人本来底子就厚~


    稍微点拨琢磨一下,就在考试中大放异彩,考试成绩遥遥领先。


    履职入衙后,很快就能融入,办公效率极高。


    就算是陛下也挑不出毛病。


    ……


    绍兴师爷帮,是一个很封闭很团结的圈子。


    例如,


    同一衙署,绍兴人之间老人愿意教新人,让新人尽快上手。


    不同衙署,绍兴人之间尽量给与便利,降低隐形门槛。


    如此一来,


    绍兴籍文官处理公务的效率超高,沟通尤其顺畅,获取信息的渠道宽泛。


    这里面的门道,衙门做公的都懂~


    明眼人都瞧出来了,


    绍兴帮已经是吴廷内部的第一大帮,有龙头,有帮众,有法理。


    ……


    学阀——在现有框架之下,借助势力把持学术资源、同时排他。


    在明清两代,


    江南文人是学阀的典型。


    他们依仗着经济、人脉、经验,在科举考试当中大放异彩。


    之后,


    反哺家乡,提携后辈,结成联盟。


    在某些关键的问题上,即使是皇帝也不得不向这个群体做出让步。


    如今的绍兴帮也可以称作“学阀”。


    虽然崛起的时间短,但是比曾经的江南学阀前辈更有竞争力。


    ……


    首先,


    绍兴帮的优势更大~


    在儒家空谈的时代,师爷群体是罕见的实务人才。


    其次,


    地域更窄。


    以前的江南文官包括了江苏、浙江、江西、皖南,地域广。


    如今,浓缩到了绍兴一府!


    再其次,


    内部团结程度!


    原先的江南文官地域太广,内部松散,山头林立,属于松散联盟。


    如今都是绍兴人,自然紧密。


    加之,


    绍兴师爷一贯搞封闭圈子,孜孜不倦的排挤其他竞争者,为后辈留路。


    如今他们做了吴廷的官,更是驾轻就熟。


    除了对苏州府同僚稍显客气,其他籍贯的同僚被排挤的嗷嗷叫!


    关键是,


    较量都是在合理的框架下进行。


    规则之内,绍阀无敌!


    破坏规则?


    不好意思,随便打破规则的后果很严重,即使是陛下也要斟酌再三。


    ……


    这些,


    李郁都不露声色的看在眼里。


    不止是浏览官员籍贯名册,还有内政部收集的情报。


    杨妃寝宫,帝妃2人同桌用饭。


    顺便看了一下简报。


    李郁点头:


    “嗯,很有章程。”


    “臣妾谢陛下夸奖。”


    李郁思考了一会,低声说道:


    “寡人再拨20万两经费给内政部,这笔经费不走财税署,从寡人的内帑里拨。”


    “谢陛下。”


    杨妃表情还是那么的温柔。


    她执掌的内政部,潜伏线人已超过500,遍布各军团各工矿。


    如今,开始渗透各衙署。


    ……


    “杨妃,你挑选线人的标准是什么?”


    “回陛下,家境普通,长相普通,略显木讷,识字,但无读书、经商之才能。”


    “然后呢?”


    “集中整训6个月,挑选孔武有力者去军队募兵处报名,挑选老实憨厚者去应征衙署杂役。”


    李郁很有兴趣,


    笑道:


    “剩下的呢?”


    “回陛下,遣回原籍充当坐探,每月递交一份本地民情。”


    “嗯。”


    ……


    过了半晌,


    李郁问道:


    “内政部的探子就像是撒出去的豆子,很难回收。随着时间的推移,掌控力会逐渐下降,你想过吗?”


    杨妃眼波闪动,


    歉意道:


    “还请陛下点拨臣妾。”


    “若有工作卓异者,名单报我,破格予以提拔。工作合格者,5年后,都可升1级。”


    “是。”


    杨妃挽起袖子,又斟了一杯温酒。


    如今气温明显下降,花雕酒加热后很暖筋骨。


    饭后,


    李郁走到窗外,抬头望着铅灰色的云层。


    自言自语:


    “这个冬天,很多人熬不过去的。”


    ……


    离开时,


    杨妃宫里的丫鬟红儿负责恭送。


    走到一处拐角处,李郁突然停住脚步。


    红儿及时止步,微微下蹲:


    “奴婢失仪。”


    “无妨。”


    李郁扭头,盯着红儿。


    突然笑道:


    “你的哥嫂在商行,一切可好?”


    红儿诧异无比,随即感激回答:


    “承蒙陛下恩典,杨妃娘娘抬爱,奴婢的哥嫂如今都去了江宁蜂窝煤一厂做事。”


    ……


    “江宁是个好地方,繁华不输于苏杭。内政部的差事,你要多帮杨妃分担一二。”


    “奴婢平日里就替娘娘收发情报,还有书面归档。”


    “其他的呢?”


    “奴婢不知道,娘娘也从未让奴婢插手过。”


    李郁伸出手指挑起红儿下巴,似笑非笑。


    然后,向下滑动3寸~


    赞道:


    “好似白玉盘。”


    “陛,陛下~”


    红儿陡然间红霞染脸颊,结结巴巴。


    心跳好似擂鼓~


    想躲又不敢躲,想说又不知该怎么说,就这么僵硬的立在原地。


    ……


    反应过来时,


    陛下已经走远~


    红儿呆在原地许久,最终叹了一口气。


    她也搞不懂陛下是何用意,大约是酒意上头吧。


    罢了,罢了。


    不过,


    能让陛下记得总是极好的。


    宫里的女人,谁还没点上进心呢。


    那整日里眉开眼笑的白妃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一朝母凭子贵,妥妥的皇族贵人。


    据说,


    白妃求了陛下,母家人都跟着发达了。


    总之,


    红儿彻底忽略了陛下询问内政部的几句对话,也没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用意。


    只记得三个字:


    “白玉盘!”


    ……


    后宫之中,皇后和杨妃身份特殊,皆手握权柄。


    一人握财税署。


    一人握内政部。


    这俩部门和外界接触不多,但极度要害!


    大臣们颇有微词,但无人敢公开提及。


    因为皇后身后是国丈,国丈背后是绍兴帮。


    杨妃倒是没有身后势力,但自古以来,臣子插手帝王的秘谍机关都是绝对忌讳~


    所以,


    后宫干政就这么默默的存在着。


    也许,


    存在即合理。


    谁又能断定,这不是陛下为了加强皇权而刻意为之呢?也许这俩女人只是推上台面的幌子,实际掌握者却是陛下呢?


    阴谋论素来很有市场。


    无他,人心难测。


    ……


    吴皇宫的会客区域。


    “陛下到。”


    13名分别来自江浙皖的商人赶紧起身、跪地。


    李郁步履匆匆,坐下摆摆手:


    “诸位爱卿,今日并非朝议,不必拘礼,坐着说话。”


    “谢陛下。”


    能在皇帝面前坐着,激动可想而知。


    事先,


    李郁已经派人考察了这13人的忠诚、资历以及身家。


    这些人随着吴廷崛起而逐步发家,目前还没有编织起太深厚的人脉网,财力规模中等。


    ……


    环视一圈众人兴奋的眼神,


    李郁开口了:


    “朝廷已经取得了湖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如今在扫荡残敌、肃清地方。寡人欲进一步放开禁令,允许你们投资在湖北大冶开矿开厂,如何?”


    众人狂喜,


    不过随即有人冷静下来,恭敬的询问道:


    “陛下待我等商贾之恩古今罕见,我等感激不尽,只是~只是不敢与朝廷争利。”


    众人纷纷点头。


    ……


    李郁笑了,心想这帮人消息倒是灵通。


    10天前,


    工业大臣杜仁亲自抽调相关官吏、工匠、学徒筹建湖北大冶钢铁厂,年前投产,猛吃战争红利。


    见陛下发笑,众人也跟着赔笑。


    然后,


    就听到陛下说:


    “大冶县铁矿藏量极其丰富,光靠冶金署,恐怕200年也挖不干净。”


    “寡人希望你们,能够成为朝廷钢铁产业的补充力量。”


    ……


    阳光透过大幅铅钡玻璃照在陛下的脸上,光怪陆离。


    众人攥紧拳头,3分紧张3分激动4分期待。


    “诸位听清楚了,钢铁产量是帝国霸业的基础,钢铁产量永远不嫌多。为寡人分忧,你们愿意吗?”


    众人齐刷刷离开椅子,跪地高呼:


    “愿为吾皇效力。”


    “万岁,万岁,万万岁。“


    ……


    大冶县,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地方有多少矿。


    晚清名臣张之洞创办了著名的汉冶萍公司,就是以萍乡的煤矿、大冶的铁矿、在汉口设厂冶炼钢铁。


    故而得名:


    汉冶萍!


    所以,发展的路子是很清晰的。


    但李郁不打算搞汉冶萍。


    因为他不是张之洞,不想天天看着烟柱冲天,满足莫名其妙的自恋。


    从成本角度考量,汉冶萍公司——错。冶萍公司——对。


    将铁厂设在汉阳增加了运输成本。


    发展工业一定要考虑成本。儒生们羞于谈利,李郁热衷于谈利。


    ……


    老规矩。


    这些人留在宫里吃了一顿便饭,冶金署署长陈庄杰列席用餐。


    官方说法是:


    午餐会期间,陈署长和各位矿主就当前的冶金发展交换了宝贵意见。陈署长指出,大家投身钢铁行业是为吴国的工业化添砖加瓦。


    对此,他表示赞赏和支持。


    小道消息是:


    陈署长全程无表情,滴酒未沾。


    离席前,


    令人搬来一摞冶金工艺资料,然后收取了5万两技术转让费。


    ……


    陛下旨意,冶金署不敢违背。


    但是他们从心底抗拒被人进来分一杯羹。


    之前,


    民间商人们都是小打小闹,打造一些民间所需的铁器,不痛不痒,从未正式进军钢铁行业。


    而这一次不一样。


    商人们获得了大冶的2处露天铁矿,还有8000亩土地。


    投资总股本高达230万两。


    其中,


    13位大股东出资150万两,直接参与管理。


    其余股份由广东士绅商贾出资,但不参与管理。


    ……


    一个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所有的从业者都会跟着吃到红利。


    马鞍山钢铁厂的工人拿着调令到了大冶新厂,至少升1级。


    对于家庭负担不大的人来说,这是很理想的模式。


    树挪死,人挪活。


    大冶钢铁厂的规模肯定不会输给马钢。


    陛下亲口所言:


    大钢和马钢是未来帝国的双子星。


    按照这个逻辑,


    大冶(民)钢铁厂,大约就是一架波音767飞机。


    为了区分,


    大冶人把官办铁厂叫官窑,商办铁厂叫民窑。


    ……


    在湖北大冶、在江西德兴,官窑和民窑同场竞技。


    黑烟滚滚,人声鼎沸。


    慢慢的,


    聪明人嗅到了味道,陛下这是在间接表达不满!


    官窑的成本居高不下,陛下打算用民窑来给官窑施加压力。


    如果,


    民窑的产品质量相似,价格却低了一大截。


    怕是以后冶金署的日子不好过喽。


    ……


    不过,


    底下人日子很好过。


    钢铁从业人员就不说了,无比吃香。


    砖窑生意好~


    建筑队生意好~


    大冶县百姓笑的合不拢嘴。


    数万名拿固定薪水的陌生人进入本县,所催生的商业需求,可以让任何勤快人在从中分到一杯羹。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循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厉少的闪婚小萌妻 绝世战王 人在盗墓签到打卡 影帝的懒散人生 我的靠山好几座 重生后公主殿下是朵黑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