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大清话事人 > 585 吴皇接受黑龙江驻防八旗投降,打断叶二的幻想~

585 吴皇接受黑龙江驻防八旗投降,打断叶二的幻想~

    ~


    黑龙江将军防区的最南端~


    呼兰小城硝烟滚滚,城墙在吴军火炮的打击下沦为废墟,700旗丁在绝望中殊死抵抗,终究不敌吴军大炮。


    整个黑龙江驻防八旗,男女老幼全算上,也不会超过6万。


    不过是冢中枯骨罢了。


    ……


    东北当前最大的问题是粮食!


    吴廷集中了1500艘海船投入粮食北运事业,广州——太仓——海州——威海——大辽河。


    已是运力的极致,但显然不够。


    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平原之一,拥有平均1米厚的肥沃黑土层,号称“一两土二两油”。


    要不了几年,这里即将成为帝国的超级粮仓。


    前景很美好。


    但现实是,大家还得勒紧腰带。


    在1780年秋收以前,移民们的肚子必定是亏空的。


    秋收之后,他们才能敞开肚子吃喝。


    好在习惯了苦日子的移民们总能在田野里、在山林里、在河湖里找到大自然的馈赠。


    该说不说,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是真丰富。


    ……


    数日后,


    另一重镇齐齐哈尔。


    日出之前半个时辰,吴军地在3里之外发射了250颗大号铁皮火箭弹,其中一半落入城中。


    爆炸和烟火,击溃了守军的心理防线。


    在黎明的第一抹曙光当中,第2派遣军团踩着云梯攻入城中。


    巷战持续了半个时辰。


    第2派遣军仗着板甲附体,无论敌人是抵抗还是投降,一概拿首级回去换赏银。


    齐齐哈尔沦为血光之城。


    齐齐哈尔副都统在绝望中自刎身亡。


    ……


    至此,


    赵二虎暂时按兵不动。


    一来消化土地安置移民,二来等待关内增兵。


    按照计划,轻骑兵军团即将出关,配合己方步兵扫荡广袤的黑龙江。


    在等待的日子里,


    第6军团化身播种机,把数万数万的移民当成种子洒在关外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第6军团用行动实践了吴皇的豪言壮语:


    士兵手里的利剑,要为农夫的犁保驾,要为商人的船护航,要为亿万子民撑腰。


    ……


    2个月过去了。


    山海关大门缓缓关闭,士兵们在关外竖起牌子:


    “军事重地,禁止靠近。”


    再随手捡起几个骷髅竖在木棍上,作为警示。


    粗略估计,已出关的流民总数不低于1500万,其中一大半是青壮男性,老弱妇孺比例较少。


    辽河流域和辽西走廊人满为患。


    但是每天,就有一批人离开,扛着农具工具去填充空白。


    不出意外的话,


    数年后,东北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娶老婆。


    正如某位哲人所说:


    人吃不饱的时候只有一个烦恼,人吃饱了才会有其他的烦恼。若吃的太饱,就会产生数不清的没法解决的烦恼。


    ……


    瑷珲城(黑河),数万旗丁惶惶不可终日。人人脸上愁云密布,似是末日将临。


    情况很糟糕:


    北边,


    800名哥萨克以两年前窃取的雅克萨棱堡为据点,撕毁了《尼布楚条约》,顺着黑龙江南下,蚕食大清的领土。


    他们的前锋已在呼玛小镇扎下了营寨。


    自从大清立国以来,黑龙江驻防八旗长期不是哥萨克的对手。主要是双方在武器技术和军事理念存在巨大的代差。


    南边,


    吴军占领了齐齐哈尔和呼兰,磨刀霍霍。


    ……


    驻防将军衙门内,众人低头不语。


    仗打到这份上,真的是万念俱灰,没有一点希望。


    燕京沦陷,乾隆殡天。大清朝的棺材板已经盖上,就差最后一颗钉子。


    北敌不敲,南敌也会敲。


    “将军,怎么办?”


    “再等等,等吴军将帅和东西伯利亚总督的回信。”


    “真的要降吗?”


    “嗯。”


    ……


    黑龙江将军代良,现在唯一的指望就是保住瑷珲的2万多旗人,还有在散布在黑龙江的几千名旗民。


    吴廷愿意接纳,他就投吴。


    罗刹愿意接纳,他就投罗刹。


    总之,从此彻底沦为某个帝国的附庸部族、边疆打手。


    从内心来讲。


    代良更希望是吴廷接受自己,其中原因很微妙~


    ……


    第6军团司令官赵二虎不敢擅自做主,派骑兵护送代良的使者南下。


    出关,去燕京。


    求陛下圣裁。


    好在,李郁此刻还待在紫禁城当黄金矿工。


    士兵们监督着每天50文钱雇佣来的南城百姓3000人,日出上工,日落下工,把六部衙门、王公大臣府邸、八旗居住区域全部挖开。


    墙砸开,地挖开。


    花坛挖开,池塘抽干。


    李郁也觉得挺好笑。


    穿越之前,有钱人喜欢挖地下室。穿越之后,有钱人还是一样的爱好。这可真是血脉传承~


    ……


    风尘仆仆,进入燕京的黑龙江八旗使者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是京城吗?


    这分明是一巨型工地!


    他在一众士兵不善的注视下,默默走进午门。


    刚进午门,他就懵了。


    一群士兵居然在这种地方挖坑,还动用了罗盘和洛阳铲。


    瞬间热泪滚滚,跪地哀嚎:


    “造孽啊。”


    然后,就挨了两个大嘴巴。


    ……


    这名使者显然是抱着必死的心来的。


    他提出了2个条件:


    “~希望吴皇能够保全黑龙江地区驻防八旗的性命,作为交换,自黑龙江将军代良以下3万人愿意交出全部财产和土地,宣誓效忠吴皇,日后接受一切调遣。”


    “以上条件,希望得到书面文件。”


    本来,李郁是不太愿意接受的。


    但是使者言辞诚恳而直接:


    “若吴皇不肯受降,黑龙江3万旗丁只能放弃瑷珲,拔营北撤,投入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怀抱。”


    李郁略一思索,就决定让肉烂在锅里。


    叶卡捷琳娜不简单,万万不可给她兴风作浪的机会。


    东西伯利亚地区人口稀少,万万不可给叶二送去几万炮灰。


    于是,


    他欣然提笔写下圣旨,一式两份,令使者带回。


    顺便给使者瞅了一眼永琰谦卑的表示愿意称臣纳贡的亲笔书信,看完,使者的眼睛黯淡无光,本就崩溃的心理防线再次崩溃~


    ……


    使者一路快马加鞭,跑死了4匹马,人瘦的脱相,终于赶到了瑷珲。


    见到代良,


    第一句话就是:


    “奴才讨到了吴皇圣旨,我等可降。”


    代良反复望着圣旨,嚎啕大哭。谁也不知道他是哭乾隆的死,还是哭吴皇的宽宏大度。


    5天前刚刚从雅克萨城赶来瑷珲,和代良谈投降条件的一名罗刹少校,听到外面喧哗,过来一看,脸色大变。


    两名身披大氅的吴军军官,手按在剑柄之上。


    眼神讥讽,似笑非笑。


    ……


    少校厉声喝道:


    “代良将军,请你三思。”


    代良抽出佩刀。


    少校的表情愤怒而恐惧,大声威胁:


    “将军,我警告你。取代大清的那个由南方汉人建立的新帝国或许很强大,但这里是极寒边疆,从来都没有真正属于过任何汉人帝国。”


    “喜欢温暖气候的汉人军队庇护不了你们,喜欢繁华的汉人君王不会看上这片贫瘠苦寒的土地。“”


    “只有雄才大略的叶卡捷琳娜女皇才是西伯利亚所有部族的唯一保护神。你的部族已经得罪了汉人,若是再杀了我,你的部族会死无葬~”


    ……


    刷!


    一刀!


    少校遗憾的倒地,跟随他而来的随员通译也被八旗兵丁推出去斩首。


    望着地上的尸体,代良深吸一口气,丢弃佩刀。


    朝着跟随而来的吴军军官单膝下跪:


    “请齐齐哈尔的天兵,前来瑷珲受降。”


    15天后,


    第6军团3500人以战斗阵型开到墨尔根(嫩江),墨尔根副都统开门投降。


    12天后,


    瑷珲城下。


    黑龙江将军代良向赵二虎献上金印、军旗、佩刀,率青壮旗丁3500、家眷2万出城投降,剪辫,跪拜吴皇画像。


    ……


    自此,


    第6军团陆续招降散布在黑龙江大地的索伦、赫哲、费雅喀、鄂伦春,鱼皮等等大小部落。


    同时,征发2000部落男丁在黑龙江两岸修筑棱堡和炮台。


    既防罗刹人,也防投降部落。


    第6军团忙活了3个月,以瑷珲为中心,两大三小共计五座棱堡以及两处岸防炮台组成的工事群竣工。


    自此,神功已成。


    无论黑龙江里出现什么妖魔鬼怪,都无法突破瑷珲段。


    上游的雅克萨城堡,也很安静。


    如何与瑷珲的新邻居相处,哥萨克们需要等待总督大人的明确指示。而东西伯利亚总督大人,又需要等待圣彼得堡女皇的指示。


    正如萧小七所猜测的那般,数年边境贸易断绝,圣彼得堡的财政压力很大,叶卡捷琳娜做梦都想恢复边境贸易。


    所以,


    罗刹人很想恢复边境贸易,但是,已经吃进去的肉他们又不想吐出来。


    这很符合罗刹人一贯的特性:贪得无厌~


    ……


    1780年5月初5.


    李郁心满意足的离开了燕京,南下回巢。


    他乘坐一艘崭新而舒适的内河铁肋木壳船,顺着京杭大运河回苏州。


    一路上,


    旌旗飘扬、军威昂扬。


    北伐胜利结束。


    第1军团驻西安,第3军团驻太原,第6军团分驻瑷珲和盛京、第8军团驻燕京。


    轻骑兵军团刚出山海关就接到临时调令,不去黑龙江,改去西安,暂归陆军大臣林淮生节制。


    其余军团,随御驾南归。


    ……


    李郁不喜欢燕京。


    具体点说,


    不喜欢红墙黄瓦的糅杂建筑文化,不喜欢爆肚、炒肝豆汁、驴打滚一类饮食文化,不喜欢爷、奴才、作揖、请安的礼仪文化,更不会喜欢马褂蜈蚣扣的服饰文化。


    这几个月里,


    他感受不到燕赵雄风、汉唐遗风,只感受到了模糊不清。


    ……


    大运河沿岸,


    刚分到田的百姓们抢着补种了一茬,所有这季会有收成,但不会太多。


    田畔,是一座座新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灾难过后,幸存者擦干伤痛继续前行。数千年的文化汇聚成2个字,就是——活着。


    沿途停靠码头,


    李郁都会随机打发2名侍卫登岸,便服去一两个县询问分田情况。


    防止,


    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假的。


    ……


    由于多年的战争,大运河缺乏修缮,御舟沿途被迫多处停顿。


    等进入江苏段,更尴尬的事来了。


    “陛下,臣等请您登岸。淮安府驻军快马来报,连日大雨,洪泽湖高家堰恐有决堤风险。”


    农历五月。


    正是雨水丰沛,上游降雨颇多,沟平壑满,汇入黄河。


    如果将黄河比作老年人淤堵的血管,那洪泽湖就是血管上的一个瘤。


    这个瘤越来越大。


    以至于,年年发作。


    高家堰崩,江苏哀嚎。不崩,安徽哀嚎。


    总之,苏皖总得嚎一个,或者一起嚎。


    ……


    “陛下?”


    李郁表情痛苦,揉搓着脸皮。


    问道:


    “黄文运在哪儿?让他来见寡人。分田暂缓,转交给其他人。他这个水利署长去洪泽湖蹲着,拨50万两救急经费。汛期,淮安扬州两府驻军和百姓,他可自由调动。就一条,他必须保住高家堰,保住洪泽湖,保住黄河。”


    “昭告天下,寻治河大才御前陛见。”


    “登岸,寡人绕道回苏州。”


    ……


    这么一绕,就多走了2000里。


    好处是,李郁骑马时亲眼看到沿途民生,凋敝,很凋敝。


    渡江后,踏上赣北皖南时。


    李郁明显察觉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漫山遍野的茶树。


    皖南和赣北都在搞“改稻为茶”,他们准备在1年内增加150万亩茶叶种植面积。


    据说,


    多山地形的徽州府全境种茶,人人种茶。


    ……


    李郁对此默然~毕竟当初要求扩大茶叶、桑树种植面积的是自己!


    商业部指定的目标是:


    2年,出口金额翻一倍,3年,再翻一倍。一定要让伦敦东区的普通工人也能喝的起东方茶叶~


    目标激进了点,可出发点是好的。


    一旦成功,帝国的国力将持续暴涨。这样做的风险也很大,扩大了粮食缺口。


    主要是太急。


    假如花50年达成这个目标,风险就很低很低。


    但李郁不想等,不敢等。


    他既不相信后代的智慧,也不相信自己会输。


    ……


    工业部直属的马鞍山重工和大冶重工一年25万支燧发枪、2500门加农炮的产能,就是自己孤注一掷最大的底气。


    如果两大重工专注军工的话,一年,50万支燧发枪的产量打底。


    乾隆搞小规模精锐,是因为他既不敢搞全面动员,也没那个工业实力搞全面动员。


    自己不一样、


    自己既有全面动员的胆量,也有全面动员的工业实力。


    目前,陆军规模不大,一来是没必要,二来是适度低调。


    帝国需要为浴火重生的小农经济、快速扩张的殖民地、节节攀升的工业革命、还有迅猛扩张的茶丝瓷贸易,夯实基础,立下规矩。


    这四样,提炼成2个字,就是——国力。


    ……


    如果周边局势有变的话,


    可以以现有的主力军团为框架,以三大重工为后盾,以充裕的国库为支撑,在半年之内拉出50万陆军。


    坦率的讲,


    李郁认为除了罗刹,其他无一国能有此陆上威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厉少的闪婚小萌妻 绝世战王 人在盗墓签到打卡 影帝的懒散人生 我的靠山好几座 重生后公主殿下是朵黑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