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585正话反听,仔细揣摩

585正话反听,仔细揣摩

    1月24日,星期天。


    唐植桐本想睡个懒觉来着,但被小王同学一把薅了起来:“要么你去送静莹、凤珍,我去排队买东西;要么我去送她俩,你排队买菜。大冷天的,能干一点是一点,不能老让咱妈去排队啊。”


    “行,行,我起还不行嘛。”唐植桐赶紧求饶,让小王同学撒手。


    小王同学是为自个亲妈考虑,自己这个做儿子也不能掉链子不是?


    最终,两人商量的结果是唐植桐去送凤珍、静莹练琴,然后返回椿树胡同做菜,做完回来忙活着过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忙年歌是从何时传唱已不可考,但大概率是个比较富足的时期。


    去年的时候还有人祭灶王,今年估计就更少了,糖瓜都买不到了,封不住灶王爷的嘴,祭不祭的吧。


    剩下的什么豆腐、肉啊就更甭想了,每户三斤豆腐的量,肉更是少得可怜,也就够除夕吃顿带肉腥味水饺的,毫无期待感。


    平日里,小两口上班,两个妹妹补课,家里只有张桂芳一个人在操持,很多事情都分身乏术。


    今年虽然发了过年的票据,但供应毕竟还是不及往年,所以张桂芳昨晚泡上了黄豆,打算自己加工点豆腐,分给亲家一些。


    匆匆吃过早饭,唐植桐起身去椿树胡同,张桂芳则准备去排队,小王同学不想婆婆挨冻,想自己过去来着,但张桂芳拒绝了:“趁今天休息,你把房子扫一下吧。扫帚绑在棍子上,扫扫墙上的浮灰,把蜘蛛网清一清。”


    张桂芳是一番好意,在她的认知里,在屋里总比出去挨冻强,而且她也不愿意进小两口的房间,万一看见啥不该看的,省的大家尴尬。


    同样是买东西,妇联这边比花市要方便很多,等唐植桐到椿树胡同东口的时候,正巧迎上手拎着菜的叶志娟。


    “妈,来,我拿着。”唐植桐赶忙下车,接过叶志娟手里的东西。


    “放后车座上吧,我扶着。”叶志娟看看自行车,东西多,也没个地方挂。


    “行。您这是一大早就出去了?买的挺全活。”唐植桐把东西放在后车座,等叶志娟扶住后,才踢开自行车立架,往妇联宿舍推去。


    “单位为了节省大家时间,联系了商业局,集中了一下票据,让食堂代领出来的。”叶志娟笑道。


    “嘿,挺好,也是为了让大家把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唐植桐也跟着笑。


    这种事要说违规吧,算不上,要说不违规吧,也有点擦边。


    反正很多事都是从这种毫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


    找个保姆是为了工作,配专车是为了工作,甚至勾搭小姑娘也特娘的是为了工作,呸!


    “要过年了。音乐学院那边的意思是钢琴课今天是年前最后一次,年后初六再开始上。


    凤芝和敬民补课也跟着这个节奏来吧,省的俩大的在家,小的也没心思学。”


    叶志娟想到昨天接到的电话,跟唐植桐说道。


    “好嘞,听您的。”唐植桐自无不可,暂时停课,自个也能稍微轻松一点,不用两边跑了。


    “文文今天不过来是吧?那一会麻烦你送她俩一趟,捎带着给老师送点东西过去。”叶志娟这会没看到大闺女,猜道。


    “好嘞,这有啥麻烦的,应该的嘛。”唐植桐乐呵呵的应着。


    等唐植桐将叶志娟拿回来的菜拎上楼的时候,两个小姑娘已经收拾妥当,就等着把行头穿戴好下楼了。


    叶志娟先回到卧室,将早已装进信封里的钱和票据拿出来给唐植桐。


    唐植桐连看都没看,塞进兜里,带着两个妹妹直奔音乐学院。


    因为票和钱要当面交给老师的缘故,唐植桐跟着上了楼。


    这是唐植桐头一回进音乐老师的家门,装修并不豪华,但书香味挺浓。


    唐植桐听小王同学说起过,音乐老师姓孙,是搞教学的,她的爱人姓刘,在音乐学院做行政,说话有一定的份量。


    叶志娟让两个孩子学钢琴,找的就是这位音乐老师的爱人刘主任。


    本着把东西交给对口人员的原则,唐植桐想把信封给刘主任,但好巧不巧,家里有人正缠着他说事呢。


    音乐学院的宿舍楼是筒子楼,左右各一个楼梯,没有单元。


    整个楼层共用洗手间、厨房,屋内面积有限,只有一间卧室,刘主任办公都是在客厅。


    尽管有钢琴声,但两人的谈话声不可避免的传到了唐植桐的耳中。


    唐植桐本来是想出去回避的,但一听谈话的内容,就不想动了,因为他听到了张二河的名字。


    期间也有别人的名字夹杂其中,但圈外的名气没有张二河大,因为唐植桐都没听说过。


    来人好像也是音乐学院的老师,恨不能将几个害群之马除之而后快,但刘主任不肯松口。


    “咱们学校没有对学生重罚的先例,我回头找其他几位在家的领导商量一下,看看怎么处理合适。”刘主任叹口气,学生的某些行为确实不妥当,但学校也有难处。


    刘主任在做了肯定处罚的保证后,将来人礼送出家门。


    出门的时候,唐植桐瞅准时机,一块跟了出去,并把门给虚掩了过来。


    “刘主任,我是王静莹的姐夫,您喊我小唐就行。”唐植桐留意到刘主任右手食指和中指的指甲已被烟熏黄,在目送来访老师下楼后,掏出烟来给刘主任散烟。


    “哦,你好。”刘主任接过烟,其实唐植桐刚才在一旁听着,他心里多少是有些不悦的,但不看僧面还看佛面,叶志娟的面子在那摆着,他也不好说什么。


    “我非常羡慕您和刘教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老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相信您和刘教授的学生以后肯定会有一番作为。


    今日他们以学校为荣,日后学校以他们为荣。”


    唐植桐掏出火柴为刘主任点上烟,自己陪了一根。


    前面还好,听到后面,刘主任的眉头都皱起来了,心想叶主任的女婿这么不会说话吗?刚偷听了学校的丑闻,这就指着和尚骂开秃驴了?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我只求他们以后别给学校抹黑。”刘主任还是有涵养的,尽管不悦,但还是看在叶志娟的面子上跟唐植桐虚与委蛇。


    唐植桐挺佩服刘主任的,能忍。


    自己说的好听,全是正面的,但刚听了八卦,再说这样的话就有点指桑骂槐的嫌疑。


    “嘿,我们学校几乎每个学期都有表现突出的学生被各个单位借调或直接调走。


    走的同学欢天喜地,学校也乐的学生能在新的岗位上做出贡献,用人单位也高兴,能有人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还有一些表现特别突出的同学,在外出军训的时候,被当地对口部门看中,怎么也不放人。


    您猜怎么着?


    人家工作有着落了!”


    “虽然我不了解文艺领域,但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缺高水平人才,相信肯定有部分地区也缺文艺人才吧?”


    唐植桐说完,从兜里掏出信封,交到刘主任手里:“感谢您和孙教授这段时间对我两个妹妹的悉心教导,以后还请您多费费心。”


    两人没有什么归属关系,行业跨度也很大,这辈子可能也就打这么一次交道,所以唐植桐没有捧着说。


    即便这么暗示一下,也有损人不利的嫌疑,但谁让那谁招人厌呢?


    尤其那熊孩子,嚣张跋扈,未成年、无照驾驶,把人打的头破血流,据说后备箱还有大家伙。


    出来后死不悔改,轮流发生那啥,被判十年。


    就这还“小霸王”,更像被惯疯的魔头。


    刘主任在听到唐植桐这番言论后,似乎抓住了重点,下意识的接过了信封。


    “刘主任留步。”该说的话说了,唐植桐跟刘主任点点头,径直下了楼,还得回去做菜呢!


    至于刘主任能不能听明白,唐植桐觉得是可以的。


    做行政能做到管理岗,又有几个墨守成规的?


    说者有意,听者有心。


    果不其然,刘主任目送唐植桐下楼,夹着烟抽了一口,琢磨唐植桐的话,正着听没毛病,反着听似乎就是解决办法?


    由于专业技能的问题,音乐学院的学生都是在毕业后才分配,而且分配是定向的,大部分会分到各个大区的文工团。


    大城市的文工团人人想去,一些偏远地区的文工团嘛……


    刘主任似乎想到了解决办法。


    之前音乐学院确实没有未毕业就分配的前例,但这次是不是可以破例?


    借调是不太可能,但慰问演出呢?


    被稀缺文艺兵的大区文工团留下,也是顺理成章的吧?


    刘主任越琢磨,越觉得这个法子可行,直到烟头的余烬烫到手指才发现烟抽完了。


    唐植桐蹬着自行车回去的路上,越想越高兴,就差高唱《好日子》了。


    新社会不是民国,但凡作为老师勾搭学生的,就没几个好玩意儿。


    什么叫正常老师?唐植桐还真见过。


    读高中的时候,有个副课老师长得特别帅,而且大学刚毕业,年龄相差无几,据说有女同学偷偷在作业本里夹过情书。


    结果,这位老师从此以后变邋遢了,发型不再整天打理,胡子也不刮的那么干净,甚至衣服估计弄上墨水,主打一个埋汰,生怕女学生缠上自己。


    一把年纪的老头子,扔着原配及亲儿不管不问,跟个学生结婚,哪怕是天王老子从中牵的线,品性也好不到哪儿去。


    就他那点破事,不光西北广为人知,就连总政的人也心知肚明,被叫“总政一枪”总是有缘故。


    还有那学生,也不是省油的灯,本来是荆州一个国企送过去的委培生,按道理来讲,毕业要回原单位的。


    嗯,锁死,也挺好的。


    唐植桐先回了椿树胡同,钻进厨房做菜。


    叶志娟听见动静,从卧室出来,也进了厨房,吩咐唐植桐道:“今天带回来些肉,你做菜的时候放上一些。小古这几天很尽心,咱们在吃的上面不要亏了他。”


    “好嘞,您放心吧。我跟朋友约好了,今天去提个猪头,今年再煮一回,回头我给您送些过来,年后招待也挺好的。”都是自家人,唐植桐有点藏着掖着,但不多。


    “钱够不够?不够你言语一声。”果然,叶志娟没有多问。


    “够,花不了几个钱。”唐植桐呲着牙,笑的纯真,人畜无害的模样。


    确实没几个钱,但那是在58年下半年,眼下最少涨了十倍,等再过十来个月,更是天价!


    做完饭,唐植桐跟叶志娟打了声招呼,就径直回了家。


    什么找朋友提猪头,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这年头,哪怕在屠宰场上班,都不一定能提出一个猪头来。


    在冷库上班倒是有这种可能。


    四九城总共也没几个冷库,四道口有一个去年5月份投入运营的冷库,用来存储鱼肉、蛋、水果,猪肉都存在石榴庄冷库,去年顶峰时期存了16478吨。


    从58年底开始,全国各地盲目大办集体养猪,无论是公社,还是工厂,都在用实际行动去实践规模化养殖的可行性。


    (括弧:是时候拿出这几张压箱底的图了!)


    唐植桐看过不少宣传画,甚至有一份地方上的养猪手册。


    按照养猪手册里的养猪计划,哪怕存栏的全是母猪,每头母猪得在一年时间生21头小猪,才能实现58年的养猪总数。


    别说什么去寻求兄弟城市的支援,毕竟人家也得完成任务啊!


    这完全就是拍脑袋臆想出来数字,瞎胡闹!


    大办集体养猪的实际效果就是养猪业遭受重大打击,死亡多,出栏少。


    南苑的大红门屠宰场的最高记录还停留在58年的下半年,那时候一天能屠宰5000头猪,猪头、猪下水压根就没地方放,唐植桐就是抓住了那个机会,往外倒腾的。


    那时候其实很容易,屠宰场恨不能求着你往外出。


    经历了前年的辉煌,屠宰场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现估计都快没活了。


    唐植桐将自行车停在大门下,从空间薅出装有猪头、下水的麻袋,拎着进了院子。


    小王同学已经打扫完房间,此时正在推磨,动作有些生疏。


    “咱妈呢?又去排队了?”唐植桐将麻袋扔在一旁,这些麻袋都是上次去上庄集买京西稻赠送的,正好自己拿来用。


    “没,在屋里揉面呢。你这是拿的什么?”小王同学停下脚步,盯着麻袋,问道。


    “从咱妈那回来,顺路去找了趟朋友,提了个猪头,咱今儿煮猪头肉吃。累不累?你歇一会,我来推。”唐植桐不由分说,将自己的行头摘下来,塞给小王同学,自己走上前,磨起了豆浆。


    小王同学抱着唐植桐的行头,好奇的打开麻袋,往里一瞅,嚯,好家伙,好大一个猪头,死不瞑目的那种。


    “猪头有啥好看的,一脸毛。你先放下东西,然后把炉子搬出来,我一会给猪头褪毛。”唐植桐在旁催促道。


    “有你几封信,我放书桌上了,一会记得看一下。”小王同学合上麻袋,朝唐植桐扬扬下巴,抱着帽子、手套进了厢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厉少的闪婚小萌妻 绝世战王 人在盗墓签到打卡 影帝的懒散人生 我的靠山好几座 重生后公主殿下是朵黑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