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科技入侵现代 > 第80章 哪个胡佛?(5k)

第80章 哪个胡佛?(5k)

    “面具人呢?”


    “比尔先生,你好,我是负责总统遇刺调查事件的警察,你可以叫我皮特。”


    比尔感觉到自己的小腹还在隐隐作痛,“面具人呢?”


    皮特一脸懵逼,“什么面具人?”


    “就是教科书仓库大楼里的面具人呢?”比尔声音低沉但很焦急。


    皮特还是没懂什么意思:“从始至终就没有过面具人。”


    比尔说:“不可能!我看到了枪声传来的教科书仓库大楼高层有一个面具人!”


    骤然用力之下,比尔脸色变得苍白。


    皮特温柔安慰道:“比尔,你先冷静一下,你看看报纸。”


    随即皮特起身,到外面拿了好几份不同的报纸进来。


    有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全国性报纸。


    这些报纸上清一色都在报道肯尼迪之死。


    包括嫌疑人奥斯瓦尔德,对方在刺杀约四十分钟之后就在达拉斯一处剧院被捕了。


    “肯尼迪总统被枪杀,林登·约翰逊宣誓就职”


    配图是肯尼迪在达拉斯的车队照片,杰奎琳·肯尼迪身穿染血的粉色外套站在一旁,以及约翰逊在空军一号上宣誓的标志性照片。


    纽约时报更是发表了社论:“为什么阿美莉卡哭泣”


    “华盛顿,11月22日


    今晚,阿美莉卡不仅为逝去的年轻总统哭泣,也为自身哭泣。悲痛是普遍的,因为不知为何,国家中最坏的一面压倒了最好的一面。指责不仅针对刺客,因为国家本身的一些疯狂和暴力的倾向,摧毁了法律和秩序的最高象征。


    众议院议长约翰·麦科马克,现年71岁,根据我们政治的特殊性,他是副总统之后的继承人,他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这种国家沮丧和自我批评:


    ‘这是对国家和自由世界的可怕打击。这是和平事业的可怕打击。这是所有相信阿美莉卡人民和这个国家未来的我们的一次可怕打击。’


    总统之死的讽刺在于,他短暂的行政生涯几乎完全致力于遏制美国性格中这种暴力的倾向”


    比尔在看完之后,内心也产生了一丝悲痛,把报纸盖在头上,随后把报纸掀起,认真说道:“当时除了奥斯瓦尔德之外,还有一个面具人也在楼上。”


    随后他详细讲了一下从见到面具人,到肯尼迪遇刺的全过程。


    “这点你们可以去找邦妮·雷·威廉姆斯,她是教科书仓库大楼的管理员,她也经历了和我差不多的事情。


    我怀疑是她把钥匙卖给了面具人,也有可能卖给了奥斯瓦尔德。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我强烈要求调查邦妮·雷·威廉姆斯!”


    比尔冷静下来之后悲愤道。


    “好的,我们一定第一时间调查邦妮·雷·威廉姆斯,和你所说的面具人。”皮特点了点头,内心对于比尔的言论半信半疑。


    “皮特先生,你一定要相信我,真的有面具人的存在。”比尔说。


    皮特问:“你刚才提到了,面具人拿的是相机而不是枪对吧?”


    比尔点头道:“没错。”


    皮特说:“因为是相机,说明对方不是凶手,所以我们的动力可能没有那么足。”


    比尔说:“不,我的直觉告诉我,面具人是关键人物,你们如果不调查他,你们会错过什么的。”


    肯尼迪遇刺两天后,奥斯瓦尔德因涉嫌刺杀肯尼迪总统被捕,于11月22日下午被拘押在达拉斯警察局。


    11月24日,警方计划将奥斯瓦尔德转移到更安全的达拉斯县监狱。


    转移过程通过警察局地下室的停车场进行,媒体和公众获准在现场观看。


    在转移时,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从人群中冲出,用一把.38口径左轮手枪近距离射击奥斯瓦尔德的腹部。


    枪击发生在电视直播中,数百万观众目睹了这一震撼场景。奥斯瓦尔德当场倒地,立即被送往帕克兰纪念医院,肯尼迪遇刺后被送往的同一家医院。


    他于上午11:07被宣布死亡。


    杰克·鲁比被捕。


    事后鲁比被控一级谋杀,审判于1964年在达拉斯举行。


    为鲁比辩护的律师主张他因精神病性癫痫而暂时丧失理智,试图减轻罪责。


    陪审团认定鲁比有罪,判处死刑。


    事后法院计划推翻死刑判决,理由是审判存在程序错误。


    还没来得及重审,鲁比就因肺癌去世于帕克兰纪念医院,与肯尼迪和奥斯瓦尔德死亡的同一家医院,终年55岁,重审未进行。


    围绕着肯尼迪案件大大小小死了太多人。


    关键证人死了一大堆。


    伦敦,全球媒体都在吃瓜,追踪报道肯尼迪之死。


    泰晤士报编辑部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打字机敲击声不绝于耳。墙上挂着世界地图和国际新闻照片,编辑们在忙碌地整理稿件。


    泰晤士报自然也不例外。


    约翰·黑利的办公室位于编辑部一角,办公桌上堆满了报纸、文件和一支钢笔,书架上摆放着政治书籍和历史地图。


    黑利爵士,全名约翰·黑利,此时已经是负责国际事务的主编了。(79章有提到)


    弗兰克急匆匆地走进约翰·黑利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刚收到的电报,神情紧张而激动。


    弗兰克说道:“爵士!你听说了吗?奥斯瓦尔德在达拉斯警察局被枪杀了!就在电视直播中,一个叫杰克·鲁比的家伙冲出来开枪,当场击中了他!”


    约翰·黑利放下手中的报纸,眉头紧锁,沉默片刻后抬起头,语气沉重。


    “是的,我刚收到消息。这件事越来越离奇了。肯尼迪遇刺已经让世界陷入混乱,现在唯一的嫌疑人又在众目睽睽下被杀,自由阵营的司法和政治信誉将面临巨大挑战。”


    弗兰克问道:“爵士,你觉得这背后有阴谋吗?鲁比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灭口,还是他个人的冲动?”


    约翰·黑利站起身,走到窗前,凝视外面的伦敦街景,双手背在身后,语气深沉:


    “不管背后到底有没有阴谋,但我可以肯定的是,阴谋论一定会满天飞。


    鲁比的黑帮背景和与警方的关系确实可疑,但我们不能妄下结论。


    作为记者,我们得保持冷静,依靠事实说话。真相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弗兰克:“可奥斯瓦尔德一死,刺杀案的真相恐怕永远解不开了。这对我们的报道来说是个难题,我们该怎么写?”


    约翰·黑利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弗兰克,缓缓走回办公桌前。


    约翰·黑利说道:“我们的任务是呈现事实,并分析其深远影响。肯尼迪之死不仅是阿美莉卡的悲剧,也是全球政治的转折点。


    冷战局势、民权运动、百越的局势,这些都可能因他的死而改变。我们要从国际视角切入,告诉读者这件事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弗兰克:“我懂了。但公众对阴谋论很感兴趣,我们要不要稍微提一下这些猜测?”


    约翰·黑利摇了摇头,语气严肃,拿起桌上的钢笔轻轻敲了敲桌面:“可以提到公众的疑问,但必须强调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过度炒作阴谋论会误导读者,损害我们的公信力。社论里应该呼吁理性,敦促阿美莉卡方面公开透明地调查。”


    弗兰克:“有道理。或许我们还可以写写肯尼迪的遗产,以及约翰逊接手后会面临的挑战?”


    约翰·黑利点了点头,坐回椅子上,神情稍显缓和。


    “对,这是个好角度。肯尼迪的理想主义和冷战策略会在约翰逊手中如何延续?民权法案能不能通过?百越局势会怎么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主题。”


    弗兰克:“那我这就去准备初稿。爵士,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约翰·黑利沉思片刻,语气温和但带着一丝坚定:“记住,弗兰克,我们的读者需要的是洞见,而不仅仅是新闻。别被表面的混乱牵着走,要看到事件背后的本质。肯尼迪之死是历史的节点,我们的报道也该有这样的分量。”


    不过第二天平衡就被打破了。


    “爵士,约翰·弗里曼少校求见。”弗兰克敲了敲门,获得同意后走进黑利爵士的办公室说道。


    黑利把注意力从弗兰克写的稿子上挪开,抬头瞥了弗兰克一眼:“让他进来,顺便倒两杯红茶进来,用立顿吧。”


    “好的,爵士。”还没等弗兰克出去,黑利就补充道:“算了还是twinings吧。”


    立顿属于亲民的中档红茶,而twinings则是高端茶叶品牌,主要提供印度大吉岭和锡兰红茶。


    弗里曼少校走进办公室之后,黑利能够明显看出他脸上的慌张。


    这种慌张不是靠强装镇定能够掩盖住的。


    “怎么了,难不成你知道谁杀了肯尼迪?”黑利调侃道。


    弗里曼少校咽了咽口水,摇了摇头,示意待会再聊。


    等弗兰克把茶水端进来之后,他第一时间起身,把门关上,然后反复检查了黑利爵士的办公室,确认没有任何不知用途装置后,他才深呼了一口气,然后低声道:


    “还真是。”


    这下黑利也被吓到了。


    肯尼迪遇刺,关联方接二连三死亡,消息被英格兰bbc王牌节目面对面的主持人先知道。


    今天不是愚人节。


    而且军人出身的弗里曼不喜欢开玩笑。


    节目上可能还会灵机一动,玩一玩俗套的英式幽默,但私下弗里曼少校无疑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


    “谁干的?”黑利爵士问。


    弗里曼低声说:“人是奥斯瓦尔德杀的。”


    黑利悬着的心一下就掉下去了,这不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吗?


    奥斯瓦尔德当天就被抓了。


    弗里曼接了一句又把他悬着的心给吊起来了:“奥斯瓦尔德是胡佛指使的。”


    这可是了不得的大消息。


    因为胡佛可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不管哪个胡佛。


    “约翰·埃德加·胡佛还是赫伯特·胡佛?”黑利爵士的声音开始颤抖。


    他甚至有点后悔。


    后悔今天为什么要放弗里曼少校进自己的办公室。


    “不知道,因为在录音里奥斯瓦尔德只提到了胡佛。”弗里曼说道。


    黑利震惊:“录音!录音是什么鬼?”


    弗里曼少校抓了抓自己的头发,然后叹气道:“没错。


    我收到了一份署名为v的信封,里面是一份录音文件和一封信。


    他说这份录音当时他在得克萨斯教科书仓库大楼六楼,没错就是奥斯瓦尔德射击的房间里安装了录音设备,录下的录音带。


    录音文件很多,就只有:


    ‘这下我能向胡佛交差了吧,砰!’”


    黑利爵士脸上前所未有的凝重。


    “不对,这里面有太多疑点了。


    刺杀是前天发生的。


    这才两天,录音文件怎么到你这的?


    除非对方拿到之后第一时间坐飞机从纽约来伦敦。


    其次,到底是哪个胡佛?


    如果是赫伯特还好,毕竟他已经快九十岁了,如果是约翰·埃德加·胡佛,那可就麻烦大了。


    不但会引起阿美莉卡内部的剧烈动荡,我们两个的生命都有可能有危险。”


    赫伯特属于历史人物,此时已经快九十岁高龄了,作为前总统,前胡佛委员会主任,过去固然威名赫赫,权柄巨大。


    但最少都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年迈到,每次参加象党的全国大会,都被怀疑是最后一次,结果他硬是活到了1964年的象党全国大会。


    “赫伯特·胡佛不太可能,他对肯尼迪意见再大,他也不可能会干出这种事啊。


    他这个年纪,就等着历史给他一个定论,怎么可能还会找人来刺杀肯尼迪呢,这未免太荒谬了。


    而且我从未听说过赫伯特·胡佛和肯尼迪有矛盾。”黑利爵士想了想摇头道。


    没错,此时赫伯特·胡佛专注于写作,尽可能把自己在华盛顿这么多年的见闻和功绩记录下来,为自己留下一个比较好的身后名。


    弗里曼少校和黑利爵士对视了一眼后,异口同声道:“那就是约翰·埃德加·胡佛?


    真是个糟糕的消息。”


    这位胡佛是现在的大人物。


    大到什么程度。


    大到从1924年开始担任*bi的局长。


    那时候bi还不叫bi呢。


    也就是说,他在这个位置上足足呆了有快四十年之久。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东厂这位置上干了四十年有多恐怖。


    白人人历史上没有东厂这种玩意,但他们同样能意识到这样的持续如此多年的权力带来的巨大威力。


    “狗屎!”弗里曼愤愤不平道,“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两难选择题丢给我。”


    黑利爵士提醒道:“你把我也给拉进来了。”


    黑利爵士起身在办公室里踱步,“不对,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凭什么认为这段录音是真的呢?”


    弗里曼语气低沉,表情惶恐:“因为这封信是直接出现在我办公里办公桌上的。


    我办公室的门钥匙只有我有。


    一份在我身上随身携带,备用钥匙我也没有放在bbc,而是放在家里。


    我今天早上走进办公室之后,就看见了这封信。


    我在看完内容之后,立刻确认了办公室的门锁完好无损。


    然后回家听了录音带之后,又再次确认了两把钥匙都没有被人动过。


    一把一直在我的身上,另外一把一直在我家中。


    而我的办公室窗户外也没有攀爬痕迹。


    也就是说我的办公室在密室的状态下,被人放了一封信。


    而且不是丢到办公室的地上,是稳稳的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还用桌上的墨水瓶压住了。


    这说明v是走进来的,甚至有可能他还在沙发上坐了会。”


    林燃确实是大大方方走进来的,不过没在沙发上坐。


    只是把信和录音带放下之后就离开了。


    他走的时候还庆幸,还好之前来bbc做了一次专访。


    “正是因为它出现的方式,会让我偏向于认为这封信是真的。


    这么说吧,肯尼迪的死,到奥斯瓦尔德的死,这中间有多少蹊跷。


    这种蹊跷在爆料上继续蔓延不是很正常?


    信的出现,很符合整个事件的风格。”


    黑利爵士听后,说:“带我去你办公室看看,也许在你的办公室,我们能有一些新的发现。”


    “好。”


    很明显,没有任何新的发现。


    门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


    在这里,黑利爵士听过录音之后说:


    “这里有太多未知的疑点了。


    v是谁,他怎么知道奥斯瓦尔德会在仓库大楼的六楼开枪?录音设备又是怎么放进去的。


    他和胡佛什么关系,和奥斯瓦尔德又是什么关系?”


    bbc大楼弗里曼的办公室里,弗里曼少校和黑利爵士陷入了巨大的疑惑,这疑惑就像是11月伦敦的雾气一样散不开。


    而且想的越多,疑惑也就越多。


    “我们现在首先要确定的是,录音带要不要报道?”弗里曼少校说。


    “当然得报道,我们是新闻工作者。”黑利爵士理所当然道。


    弗里曼少校有些迟疑:“可是这会得罪胡佛。”


    黑利爵士说:“我们这是在伦敦,在伦敦恐怕得罪kgb要比得罪bi更可怕一些。


    再说,v未必就只给我们提供了这份录音带。


    我们不报道,其他媒体也会报道。


    比如东德的真理报,他们可能都已经在写明天的头条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厉少的闪婚小萌妻 绝世战王 人在盗墓签到打卡 影帝的懒散人生 我的靠山好几座 重生后公主殿下是朵黑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