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 第23章 时代潮头

第23章 时代潮头

    第23章时代潮头


    1982年,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元旦当天,官方刊印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多重责任制,如包产到户、小段包工、联产到劳等等,都是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二月。


    电影《少林寺》在内地公映,以一毛钱的票价创下了1.6亿的票房神话。


    乌义县这边同样是观影如潮,李莲杰成了全国闻名的武打巨星。


    这一年,全国人口正式破十亿。


    同样还是这一年,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大学生与78届大学生,在同一年毕业。


    陈大光、巧姑、陈光荣等第一批考上大学的18人,大部分人都回到了家乡。


    只有少数几个留在了上学的地方。


    像陈小飞,他就留在了燕京,他准备留在燕京发展,走仕途。


    选择这条路,燕京的起点肯定比地方要高。


    京官高半级嘛。


    那里机会也会更多。


    对于那些没有回来的大学生,陈家村内部并没有什么议论。


    考大学是为了啥?


    成为城里人!


    当干部!


    反倒是回来的这批人,关起门来,没少被家里人说。


    糊涂啊。


    大城市多好啊,留在那里,说出去多有面子。


    回到乌义这个小地方,能有什么发展前途?


    但,他们还是回来了。


    这批人回来,最高兴的肯定是乌义县县委班子。


    来得好啊。


    这年头的大学生,真的是捧在手心的天之骄子,县委、市委,全部都很重视这批归乡的大学生。


    然后。


    他们迅速入职,开始跟着杨春收一起筹备小百货市场。


    从80年开始,政策逐渐松绑。


    两年过去,从事小商品交易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但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这些从事小商品交易的个体户,没有固定的场所。


    全是打游击。


    过去这两年,一直有呼声,想让县委批地,专门搭建一个小商品交易集市。


    此前,县委班子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他们担心政策还会再变。


    直到今年,看到上面的一系列动作,然后再李杰和杨春收的建议下,县委班子终于下定决心。


    建!


    日用百货、小五金、小针织、小塑料、小玩具、服装等等都被划归到百货市场的范畴之内。


    县里批地拨款,建一个800个摊位的小商品交易市场。


    不过,这年头的政府也没钱,只能搭那种露天的交易市场。


    由县工商所进行管理。


    巧姑、陈大山等人,兵分两路,一路在工商所,还有一批人在陈家村纺织厂工作。


    是的。


    陈家村已经从专门的袜子工厂,变成了一家纺织厂。


    当然,主业还是以生产袜子为主。


    陈家村生产的袜子,质量好,价格实惠,很受当地百姓青睐,那些走南闯北的个体户也会从陈家村进货。


    不过。


    这些都不是陈家村的主要营收。


    真正赚钱的是外汇出口。


    第一笔外汇订单是陈小飞拉来的,他学英文的时候,经常去各种英语角,期间,他认识了一个外国留学生。


    对方家里是做生意的。


    然后,他就带着汤姆来了一趟陈家村。


    既是旅游,也是谈业务。


    此时的华夏,原材料价格低,对比国外,人工更是可以低到忽略不计的程度。


    质量好,设计合理,价格也便宜。


    第一笔五万美金的订单,很快就从国外传到了市委,然后又传到县委、陈家村。


    彼时,陈家村为了这笔订单,真的是把吃奶的力气都用了出来。


    所有工人,两班倒,前后花了十天的功夫,飞速完成了那笔订单。


    质量好,价格便宜,凭借这两点,后续的订单,纷至沓来。


    去年,陈家村纺织厂荣获市里的十佳创汇企业。


    继状元村之后,陈家村又火了。


    虽然批发的单价很低,比不过那些零售,但架不住量大啊。


    一个零售商,一年到头拼死也卖不出一万双袜子,而一万双袜子,仅仅只是陈家村一个礼拜的产量。


    今年,陈家村已经张罗着修路的事了。


    之前,为了保证货物运输问题,袜子工厂并没有建在陈家村,而是建在距离陈家村三里之外的主干道附近。


    现在村子有钱了,准备拨款修路。


    修一条水泥路!


    直通陈家村!


    往后,村民再回家,雨天再也不用沾上一脚泥。


    看到陈家村干的热火朝天,其他村的村民也羡慕啊,一些胆子比较大的,也跟着上马了村办工厂。


    不就是生产袜子嘛,谁不会啊!


    干就完了!


    从去年到今年,乌义县多了七八家专门生产袜子的工厂。


    虽然工厂变多了,但这年头的袜子很畅销,不少周围的个体都在这边进货。


    只要生产,就能卖出去。


    根本不愁销路。


    市场的渴望,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不过,创汇并不是谁都能做的。


    创汇最重要的不是产品,而是渠道。


    如今,国内外的联系很少,即使有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很难被外商采购。


    渠道太少。


    那些展销会什么的,根本没有村办工厂的份。


    毕竟,村办工厂只是干儿子,搁在干儿子那堆,也排不到老大的位置。


    国企才是老大,才是亲儿子。


    陈家村倒是有路子,但他们的那些客户都不是那种实力很强的批发商,需求量有限。


    在订单量没有大规模增长的情况下,他们可不会贸然给别人牵线搭桥。


    自己都没吃饱,哪能顾得上人家。


    而外包,目前政策上又有风险。


    所以。


    其他村办工厂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陈家村出口创汇。


    然后。


    那些村里的孩子又被‘教育’了一顿。


    看看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家村里的孩子,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自家村子怎么就没有一个陈小飞呢?


    那孩子,真厉害。


    读书厉害,考上北大。


    做生意也厉害,随便就介绍了一个外商。


    那机器一开,挣得全是外汇啊。


    不仅挣钱,脸上还有光,上级还重视,看看,每次市里领导下来视察工作,陈家村都是必去的地方。


    更别说陈家村还有一个陈江河。


    那可是全省有名的人物。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厉少的闪婚小萌妻 绝世战王 人在盗墓签到打卡 影帝的懒散人生 我的靠山好几座 重生后公主殿下是朵黑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