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盛唐挽歌 > 第613章 幽州霸总的一己之见

第613章 幽州霸总的一己之见

    这天一大早,新的宣武军,也就是改编后的银枪孝节军正在操练。


    从队列变换,到阵型更替,再到旗帜号令,军乐队奏乐等等,都是一些相当常规的演练。


    方重勇一边走一边看,同时一言不发,似乎不太高兴的样子。


    “大帅,您这是……”


    何昌期看到正在检阅银枪孝节军军容的方重勇,面沉如水,顿时感觉心中惴惴不安。


    连呼吸都是小心翼翼的。


    他自信练兵没什么大问题,只不过方大帅心思深沉如海,旁人难以揣度。


    “无妨,军心可用,士气高涨。”


    方重勇很是敷衍的点点头说道。


    “大帅,您说要官兵同吃同住。军官若是想吃好的,想开小灶必须要给钱去买。


    末将这边也都照办了,弟兄们觉得很公平,都没什么意见。”


    见方重勇还是面色不虞,何昌期继续解释道,好像做贼心虚一样。


    “那……”


    方重勇停下脚步,看向何昌期询问道:“为何有士卒在脸上刺字?本帅说过吧,这是陋习,我们又不是贼配军!”


    唐代并无贼配军的概念,而且对脸上刺字的从军之人也没有什么歧视。但士卒主动往脸上刺字,那就有些不同寻常了。


    “大帅啊,是您误会了呀。”


    何昌期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为什么刚刚看完操演的方重勇面色不好看了。他连忙叫来两个银枪孝节军的士卒。


    这二人脸上都刺了字,左脸刺字“银枪”,右脸刺字“孝节”。可以确定是出自同一位刺青人之手。


    左右对称,看着居然不觉得别扭,反而有种别样的威武霸气。


    “说吧,你们二人为何在脸上刺字!”


    何昌期冷声问道。


    “回将军,我等银枪孝节老卒,为大帅效死,刺字以表忠诚!”


    其中一人大声禀告道,明摆着是说给方重勇听的。


    原来,银枪孝节军扩编后,有不少骁勇善战之辈加入,很多人的技战术水平,根本就不逊于老卒。


    因为是募兵的关系,所以这些人里面不少曾是边军精锐退下来的。要说能打,他们也是很能打的。


    一方面,这种情况极大加强了军力,但另外一方面,也让很多老卒心生不满。


    老子为节帅出生入死的时候,你们不知道还在哪里吃奶呢!


    现在翅膀硬了就想跟我们平起平坐,门都没有!能打啊,能打有个屁用!


    也不知道是哪个最先提出来的馊主意,结果刺字之风便开始盛行。如今银枪孝节军老卒几乎人人脸上刺字。


    别问,问就是刺字的乃是方大帅死忠嫡系。如今军中泾渭分明,只要脸上刺字的就是“老兄弟”,没有刺字的,无论你多能打,天生就矮人一头。


    就算方重勇明令士卒将校都是同吃同住,除了军饷外,待遇上没有区别。也依旧无法抹平这种资历上的隔阂。


    脸上刺字这种幺蛾子,乃是个人意愿,不是方重勇可以禁止的。


    “家中分田了么?”


    方重勇看着眼前这两个脸上刺字的士卒询问道。


    “分了分了,洒家这条命都是大帅的!”


    另外一人殷勤说道。


    “去吧,本帅永不忘记你们的忠勇。”


    方重勇摆了摆手,这两个银枪孝节军的老卒才欣然退下。


    “大帅,这是军中老卒对您的爱戴之心,禁是禁不了的啊。”


    何昌期小声说道,生怕方重勇让他也在脸上刺字。


    “罢了,此番李光弼出征寿州,你怎么看?”


    方重勇无奈摇头,转换了一个话题询问道。


    “寿州?挨着亳州那个?在南面的?”


    何昌期想了想,终于回忆起寿州在哪里了。


    “拿下寿州不是手到擒来么?”


    何昌期不以为然的说道,似乎一点也不觉得是什么问题。


    方重勇心中暗暗揣摩:还是得为李光弼兜个底。连何老虎都觉得打下来很简单,到时候搞不好就会栽跟头的。


    至于银枪孝节军老卒刺字的问题,实际上是他宣布执行“官兵平等”原则引起的应激反应,随他们去就是了。


    只要让正规军与田产挂钩,他们便不再是浮萍,不是哪个将领随便一忽悠就走的穿军服暴徒。


    至于军中能不能做到官兵平等,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方重勇都不提出来,那么军中阶层分级只会更加顽固。


    告诫何昌期要好好训练部队,大军随时都有可能开拔以后,方重勇叫来李筌,二人在府衙书房里商议军改的大事。


    方重勇将自己在纸上画的图案递给李筌,然后指着这张纸说道:


    “战阵之上,一旦遭遇挫折,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很可能会发生。


    一旦建制打散了,就没办法再组织起来。


    本帅以为,现在起便要颁布军衔制度,在军服的肩膀,领口袖口等位置,绣上对应的领章肩章。


    是什么级别的军官,便可以通过领章肩章直接识别。”


    听到这番话,李筌先是露出一种迷茫错愣的表情,随即又恍然大悟,拍案叫绝!


    军衔制度,在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不新鲜了。所以李筌一点也不感觉奇怪。


    但有军衔是一回事,一眼就能看出军衔,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唐代,很多时候是通过武官军服上的细节,又或者是头盔上插着的羽毛款式来判断的。


    军中一直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只不过都是因陋就简的应付着。


    然而,有件令人不知所措的事情是:同样是唐军,不同队伍里的指挥系统,是完全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指挥体系本身,是带着这支军队的强烈烙印,有着不可替代性。


    再说明白一点,就是大家都是按照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的方式,以构建指挥体系。包括鼓乐和军乐队都是一样,各军的玩法虽说没有本质的代差,但若是互相交换,则完全玩不转!


    方重勇提出的“军衔制”虽然只改了一小步,但正是这小小的一步,改善了全军的指挥体系!


    以后看军衔认军官就行了,建制打散后重组,速度也比之前要快得多。


    而接下来的军改,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迭代。


    李筌对此很是佩服。


    “大帅目光如炬啊,这一手真是太妙了。下官这就去写条令,至于肩章领章具体设计成什么样的,工部有人精通此道,完全没有问题。”


    李筌哈哈大笑道。


    军队越是注重正规化和标准化,越是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这些是先辈们用鲜血得到的经验教训。


    李筌原本是不太相信裴旻跟自己说的,方重勇这个人能成就大事。现在看来,他不得不佩服老硬币看人真准。


    这一点点小改动,对于战斗力的提升是无形的,又不需要费多大气力。????“对了,李光弼攻寿州之事,你以为如何?”


    方重勇又想起寿州的事情了,忽然有此一问。


    李筌顿时一愣,面色逐渐凝重起来。他看到方重勇并不是在反问,而是诚心求教,于是低声说道:


    “寿州州治寿春,北面乃是淮河与八公山,不方便在河对岸屯兵。


    而寿春城的护城河,也是引自淮河,四面环绕。其城历经数百年经营,根基颇为雄厚。


    只不过是因为两淮已经有百余年没有战乱,所以城防应该不会太严密罢了。


    此战胜利的要诀便是一个快字。在寿春守军没有组织起防御的时候,一击而下,那便是大功告成。


    若是等守军反应过来,只怕……难说。”


    李筌摇摇头,长叹一声。


    方重勇这个人有点好,就是听得进坏话,听得进劝,所以李筌才愿意实话实说。


    “此前大帅没提,现在下官也要说一说。


    让李光弼去攻寿州,赢了固然好,输了的话,让他碰个钉子,大帅再拉他一把。


    两全之策。”


    李筌压低声音说道。


    原来是这样。


    方重勇不动声色点点头,其实他没想那么多,单纯就是认为李光弼出马没有问题。只不过这个时空李光弼过往的战绩并不是很出色,所以李筌对他的评估也比较一般。


    毕竟,谁都没有先知先觉的本事,除了穿越者以外。


    “派人去一趟亳州,问一问李光弼需不需要增援。若是需要,某让何昌期领兵五千前去支援他。”


    方重勇对李筌吩咐道。


    “诶?不可呀节帅。若是这样,反而还会坏事。”


    李筌连忙拦住方重勇。


    “大帅希望李光弼归心,这点确实不错。


    但若是真派兵去增援,只怕李光弼会感觉羞辱。到时候李光弼不但不会觉得大帅体贴,反而会认为大帅是看不起他。


    下官以为,用另外一种方式更好些。”


    李筌铺开淮南道的地图,在寿州以东的某处画了个圈。


    “寿州以东,是濠州。而濠州城是州治不说,还在原钟离城的对面,隔着河,形成了互为犄角之势。


    因为有此地利,所以淮南兵马在这里没有严密设防,比寿州那边要松懈很多。


    李光弼攻寿州后,淮南为数不多的兵马必定会死保寿州。到时候可让何将军带兵乘战船顺涡水而下,必能一举攻克濠州。


    就算不能攻克,也会让寿州的兵马回援钟离,如此一来,不就减轻了李光弼的压力么?”


    李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简单来说,就是派一路偏师,去攻打淮河上的另外一个重要据点濠州城与钟离城。无论成与不成,都会将点进攻转变为面进攻。


    淮南节度使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强军,想打这种规模的会战,便是以己之短,对敌之长。


    “嗯,两路齐攻,同时让李白去扬州劝降亦可。”


    方重勇微微点头说道,已经作出了决定。


    当然了,这种劝降不是劝说盛王李琦投降,而是告诉他:李璬对你不怀好意,随时都有可能从长江中游东进,灭了你。我们占据寿州,只是帮你挡住敌人罢了,不会要你的扬州。


    李琦可能会同意么?


    其实他同不同意并不重要,只需要让他的部曲和幕僚知道就行了。这个时代若是谁没有登基称帝,那么他们就只能选择投靠哪一个人。


    不可能保持所谓的“中立”。


    李琦只要不称帝,那么此番服软是必然。他不服,他的手下也会劝说的。


    “如此甚好,下官这就写军令。”


    李筌对方重勇行了一礼。


    正在这时,严庄匆匆忙忙的推门而入。一看到方重勇,他就面色焦急说道:“大帅,刚刚收到消息,史思明在幽州自立了,并且还登基称帝,国号为大燕。”


    哈?


    方重勇跟李筌都是一愣。


    虽然现在各路野心家心里想着什么事情,都是明摆着的,但好歹也是要竖起一面大旗做做样子吧!


    无论是谁都是如此,哪怕是李宝臣,手里也有个傀儡皇帝李琬呢!


    不是说大家喜欢麻烦,故意要整什么幺蛾子。而是师出有名这种事情太重要了。


    大唐还没有到油尽灯枯的时候,也没有完全丧尽民心。李唐宗室现在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


    所以顶着大唐这块牌子,然后立一个傀儡皇帝,最后登基称帝割据一方,便是普遍的玩法,大家都能接受。


    这也是成本最少的玩法。


    李筌与严庄二人,他们难道不知道,方重勇扶持李璘上位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吗?


    他们当然知道。


    方重勇就是为了当新朝的皇帝,他们这些手下,也会拿到一个从龙之功。


    只要方重勇不废帝,那么他们就可以当做自己不知道,装一装样子,拉一块遮羞布。


    结果,现在有一位“猛士”站出来了。史思明这位“霸总”,压根就不玩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游戏,他就干干脆脆的称帝建国了!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你们要如何?


    猛是真的猛,然而这位是不是在自取灭亡,那就不好说了。


    因为一件事的正确与否,往往要从最终结果来判断。再有利的选择如果最终的结果是不好的,那也难说有利。


    方重勇也是没有料到,史思明这条咬人的恶犬,不做声不做气的,突然就放了这么一个大招。


    “应该还有别的事吧?”


    方重勇沉声问道,他一看严庄的面色就知道肯定不会只是史思明称帝建国。


    “对,史思明亲自带兵攻打邺城,现在李归仁派人来找我们求救,要不要救他呢?”


    严庄疑惑问道。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李归仁派人求救,他才知道史思明登基称帝的事情。


    他将李归仁的求援信交给方重勇查看。


    李归仁现在只占据着相州、卫州等地,实力很一般。而史思明的实力显然很强劲,打李归仁绰绰有余。


    至于为什么李归仁不投降史思明呢?


    道理很简单,投降了,也是别人的马前卒,一样没什么好处,不过苟延残喘罢了。


    而且,李归仁觉得,给大唐当狗总算是一件“名正言顺”的事情,哪怕当得不乐意也说得过去。


    但史思明这个胡人,凭什么骑在自己头上拉屎?


    李归仁的想法或许并没有外人想的那么复杂,他可能就是单纯的看不起史思明罢了。


    “救,那肯定是要救的。”


    方重勇猛的一拍桌案说道。


    随即话风一转,继续说道:“但不是现在,史思明现在兵锋正锐,他还没打累。等他打累了再说,我们还是先收拾寿州再说。”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厉少的闪婚小萌妻 绝世战王 人在盗墓签到打卡 影帝的懒散人生 我的靠山好几座 重生后公主殿下是朵黑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