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大明第一藩王 > 第一百一十一章 武昌,种田开始(求订阅!)

第一百一十一章 武昌,种田开始(求订阅!)

    三月初五,楚王殿下的船队,来到武昌城外的江面上。


    此时各艘船上已升起红色龙旗,缓缓朝汉阳门外的码头驶去。


    此时朱桢正立在船头,拿着望远镜朝东边看去。


    武昌城汉阳门外,已经是人山人海。


    朱桢的镜头越过汉阳门往东,只见一座雄伟的城市,映入眼帘。


    城市的中央,还有一处巨大的工地正在忙碌着。


    那就是正牌的楚王府,自洪武初年便开始建造了,现在已经进入尾声。


    镜头越过武昌城,落在城东一连串的山峰上。


    朱桢点点头,那里应该盛产石灰石,大明水泥事业,要在武昌打响第一炮了。


    “殿下,该下船了!”戴朝指着前头的栈桥,上面已经站满了前来迎接的人。


    “好,”朱桢放下望远镜,大手一挥道:“下船!”


    坐船渐渐靠岸,自有水手们完成靠帮和铺设栈道。


    等朱桢穿着红色团龙袍,踩着地毯走到栈道上时,以江夏侯周德兴为首的文武官员,纷纷向楚王行礼。


    按洪武皇帝定制的礼仪,大小官员见亲王得行跪拜礼。


    不过如今是在码头上,到处湿哒哒的,楚王殿下体恤众人,只让官员们向自己行了三揖,就当是跪拜过了。


    “殿下真是宅心仁厚!”周德兴一脸激动道:“湖广万民得遇殿下,如大旱逢甘霖也!”


    江夏侯五十多岁的样子,身材算不上多魁梧,却依旧是一副孔武有力的样子。


    在他身后,湖广行省、武昌府、江夏县以及各卫指挥使等官员,无不跟着逢迎拍马起来。


    “就是就是,殿下年少有为,文武全才,前来湖广就藩,乃是我湖广万民的福气!”


    “是极是极,我湖广万民,定能在殿下羽翼下,安居乐业,乐不思蜀!”


    在欢快的气氛中,朱桢被迎入城中。


    由于目前楚王府还未竣工,他便暂住县馆之中。


    按例,今日武昌诸文武官员,要为楚王殿下举行盛大的接风宴。


    不过朱桢以舟车劳顿为由给拒了,他对这些官场上的套路不太感冒,暂时还是想把精力花在有用的地方。


    县馆一处花厅中,朱桢正与提前达到的刘伯温茶叙。


    “殿下,这是老朽命人绘制的武昌城地图和武昌城附近图。”


    刘伯温命人将折好的两张大宣纸展开,给朱桢看。


    朱桢站起来,在地图前浏览片刻,扭头道:“先生,我们基地的建设,已经完成了没?”


    “完成了,完成了!”刘伯温指着地图上,武昌城东的一个山谷道:


    “基地就建在这里,往西五里的那座山头,全是石灰石,十分方便生产水泥。”


    “至于煤炭,遵照殿下的意思,老朽已经派人去荆门县那边去寻了,若是真有大煤矿,到时候只需建一条路通到汉水边,再沿汉水而下,就可达武昌。”


    说着,刘伯温又指着武昌东南处的兴国州道:“刘琏已经带人去大冶那边找铁矿了,想必不日便有好消息传来。”


    “不错不错!”朱桢重重点头,刘老头父子办事很利索,自己的计划推行的很快。


    刘伯温又指着地图上大江以西道:“这里有众多田地荒芜,老朽提前派人粗略量过,约有十来万亩。”


    “是嘛?”朱桢神情一振道:“这里不是汉阳地界么?原来种田的人呢?”


    “唉,”刘伯温叹息一声,拢须道:“元末大战,十室九空,很多人背井离乡逃亡去了,荒废的田地早就没了主人。”


    “嗯,”朱桢点点头,目光深邃道:


    “小王出京时,已经禀明父皇,要用湖广荒地来安置云南来的俘虏和屯兵种粮,既然是无主之地,过几日先生便派人去接受了,等俘虏们北上,让他们自己平整,看看能不能赶上种夏粮。”


    “傅大将军那边已经来信了,”刘伯温又道:“第一批两万人的俘虏,已经由年前出发,想必很快就到了。”


    “小王离开云南时,曾和傅大将军有过约定,为了不让俘虏们半路折损的过多,允许他们行的慢些。”


    朱桢扭头看着身后的戴朝,吩咐道:“你速派一队斥候南下,看看俘虏们到哪里了?”


    “是,殿下!”


    刘伯温又指着武昌城内的楚王府道:


    “殿下,王府工程大约端午节后便可收工,前番江夏侯来询问,完工后,他手下的十卫士兵,该如何处置?”


    “这些兵战斗力有限,不过都是壮年,可以留下来屯田。”朱桢神色凝重道:


    “云南那边过来的俘虏,怕有十万人,咱们这边兵力少了,肯定要弄出乱子的!”


    “此事陛下那边已经说过了么?”刘伯温指了指东边。


    朱桢再度点头道:“说过了,父皇还准小王自行募兵,武昌附近兵力,以二十卫为上限,以十卫为下限。”


    刘伯温闻言,不再说话。


    朱桢知道,他人刚到武昌,事情肯定是千头万绪。


    他不慌不忙,只抓住两点。


    一为公事,一为私事。


    公事既是军队建设,屯田,教育和兴修水利。


    私事就是建立大明版的汉冶萍煤钢联营体系,外加大力制造水泥,辅助武昌城内外的基础建设。


    有了这两个抓手,安顿好之后,楚王身边的各种事情,便已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三天后,南下斥候来报,云南俘虏已到鄱阳湖边,正在组织船运,沿江而下很快就到武昌。


    而此时的朱桢,已经在汉阳西边的屯一农场视察了。


    这是他划定的第一个屯田农场,范围约有近十万亩。乃是汉江下游的泛滥区,由广阔的芦苇荡和荒地组成。


    朱桢站在一处芦苇荡旁,对身后的杨士奇道:


    “先生,要好好耕种这里,必须要把上游的汉江管住,不能任由它泛滥,不然下面就算是平整成水田,早晚也得被淹。”


    杨士奇点头道:“殿下既然决定在这里屯田,肯定已经有了办法吧?”


    “小王计划趁着汛期来之前,在汉江南岸建一条石头坝,坝上再建几个水闸。”朱桢指着手中简略的地图道:


    “平时开闸放水,汛期时,便关上水闸,可保下游无虞!”


    “若是之前殿下这样说,草民是一万个不信的!”杨士奇面带钦佩道:


    “不过殿下有水泥神物,服江降海,应该不在话下!”


    “哈哈!”朱桢看着远处一望无际的荒地,一脸期待。


    三月初十,朱桢到达沔阳城,又沿着汉江而下,来到汉阳。


    他和刘伯温杨士奇确定了,汉江沔阳至汉阳段,共建设十里重点水泥江坝和十座水闸的先期目标。


    朱桢预计,这些工程要同期进行的话,两万人大干半月足够完成了。


    杨士奇估计,总投资资金大约在一万两白银,建设人员伙食费得一万石粮食。


    主要是水泥的使用,将大大节约工期和工程花销。


    这些钱由朱桢前期垫上,后期汉江下游的屯田农场获利了,再摊牌返还。


    三月十五,云南来的第一批俘虏,在汉阳县南的江边上岸。


    磨丁带领手下五百人,也是押送大军的成员,他被邀请上了朱桢的座船。


    此时他才搞明白,原来南征大军里战无不胜、奇谋妙算的马副将,竟然是大明楚王殿下。


    船头上,磨丁连忙上前跪拜,一脸无辜道:“殿下,你可把小人给蒙惨了!”


    “哈哈哈,本王又蒙你什么了?”朱桢抬抬手,示意对方起来说话。


    磨丁笑嘻嘻起来,屁颠屁颠道:


    “殿下走后,小人向天兵们打听马副将的消息,谁知天兵们都告诉小人,根本没有这个人,小人还以为是见了鬼呢!”


    “哈哈哈!”船上众人都给逗笑了。


    朱桢拿着望远镜,看着慢慢从船上下来的俘虏,果然如傅友德所言,这一批都是成年壮实的。


    他放下望远镜,问磨丁道:“那些老弱病残哪里去了?”


    磨丁如实禀报道:


    “遵照大将军的意思,老弱病残都留在本地为大军服务。等大军回拔时,再把他们带回来了!”


    “大将军还下令了,除造反不服的,大部分俘虏都会优待的!”


    朱桢点点头,这是他跟傅友德提前约定好的。


    不然到时候送过来的都是老弱病残,还怎么玩屯田呢?


    朱桢又问了云南之役后面的事情,磨丁也照实答了。


    “接下来,要杨先生出马了!”朱桢拍了怕杨士奇的肩膀道:


    “战俘营里今晚好吃好喝歇一夜,明后天再修整两天,大后天就拉去沔阳那边,开始修堤坝、建水闸!”


    “殿下的意思,草民明白。”杨士奇挠头道:


    “草民会像对待学生一般,苦口婆心的劝化他们,为建设大明沃土,奉献自己的!”


    “哈哈,还是先生懂我!”朱桢大笑。


    两万云南来的俘虏,不移民,楚王殿下已经命上下统一口径,只称移民了。


    为了方便管理,被分成二十个大营,每个营地里一千人。


    大营外头是木制栅栏,栅栏的外头,驻有二卫楚王的护卫亲军。


    再往外,就是滔滔江水,这些人就算有逃跑的念头,也无逃跑的实际可能。


    杨士奇组织宣讲团,已经进去移民营中了。


    第二天早上开饭的时候,每个营里都多了几个大嗓门的人。


    他们纷纷宣讲起,跟楚王合作,做劳工十年,就获得自由的大好政策来。


    还有一项,若是主动跟楚王签订劳工协议,还能将这些人的老婆孩子都弄到这里来,让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劳作。


    磨丁和他们的手下们,暂时不放回去了,在这里充当起翻译和‘内奸’的角色。


    毕竟他和他的手下,跟这些移民在战前,都是一个锅里吃饭的。


    经过一路上的铲土跋涉,这些移民对磨丁等人的恨意已经由最初的不共戴天,变为和平共处,甚至有些讨好磨丁等人的意思。


    毕竟成王败寇,事已至此,谁不想过的好一些呢?


    经过三天的‘感化’,加上磨丁等人的配合,两万移民中,有一万八千人跟楚王麾下的‘屯一农场’签订了劳作协议。


    另外食古不化的两千人,将会被分配到最艰苦的岗位,等待他们的,不是服从王化,大约就是死亡了。


    三月二十五,两万移民劳工和两卫亲军抵达汉江边,开始修建江堤和水闸。


    刘琏亲自到达这里,担任项目总指挥。


    而朱桢此时却回到了武昌城,开始另一项征兵计划。


    鉴于楚王府收尾在即,周德兴将三卫士兵先移交到朱桢手上。


    朱桢便在王府东边的校场,组织了一次大演练。


    从这三卫士兵中优中选优。


    这些士兵中,大部分是卫所的杂兵,枪兵和朴刀兵只占三成,弓弩兵占两成,火枪兵只有约一千人。


    朱桢先命戴朝考教了火枪兵的射击成果,结果这些火枪兵中,有一半连火铳都没有了。


    不得已,朱桢从基地调来一百杆火绳枪,交给他们轮流使用。


    弄了一天,总算从这一千名火枪兵中选出五百人来,充斥到火枪兵预备营中。


    剩下的考教中,这两卫士兵,只有两千人达到了朱桢要求的标准。


    朱桢也不介意,当下就宣布,在东校场成立湖广步兵学院,从自己的亲兵队中挑选一些嘴巴会讲的老兵,担任教官,对剩下的八千人,进行军训。


    朱桢相信,有朝一日,这些被旁人视作的杂兵的一万多人,也会蜕变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有鉴于练兵的需要,朱桢又回到县馆,编制了几本小册子。


    其中有《操练手册》,《火枪使用简要》,《通俗三十六计》等。


    编好之后,他又命人找到保密的印社,给印了几百册出来。


    朱桢将其中一部分送到湖广步兵学院中,先由教官们集中学习,再交给普通士兵们。


    剩下一半,朱桢又将他发到自己的亲兵队和留守武昌的楚王中护卫。


    楚王殿下有言,一个月后,湖广步兵学院将和楚王中护卫进行大比武,获胜的个人和集体将有丰厚奖赏。


    学院中和军中,都掀起一股学习热来。


    二合一大章,求订阅,求月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厉少的闪婚小萌妻 绝世战王 人在盗墓签到打卡 影帝的懒散人生 我的靠山好几座 重生后公主殿下是朵黑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