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白天时间短得很,晚上时间却长得要命。石宽也不吃早饭,提着杨氏包好的那个布包,就往那码头走去。
上了船,风呼呼地吹,感觉更冷了,他缩到了一个角落里,把衣服的领子使劲往上扯了扯。
其他人要搭船去县城的,也陆陆续续地赶来了。其中就有亮麻子和黄大臀,亮麻子挑着一对箩筐,上面用厚布盖得严严实实。黄大臀挎着一个布包,目光有点闪躲,好像在故意防着别人。
石宽和这两人不太熟,天气又这么冷,他才懒得打招呼呢。不过心里觉得有点奇怪,亮麻子挑着这箩筐,里面显然装满了东西,这个游手好闲的人,挑什么东西去县城卖呢?
冬天风大,行船又是顺风,这一次到县城快得很,还没到中午,就已经到了县城的大码头。
这是石宽第二次来县城,已经没有上次那么拘谨了。船刚停稳,他就拿着布包跳了下来。那些帮忙提东西的人围着他叫唤,他也不理,一手提着长衫,大步走上了码头,然后在一个面摊前吃了一碗面,又叫了顶滑竿往城北走去。
这一次他可学聪明了,让滑竿佬在山脚等着,自己这才大摇大摆地上了镜竹山。
天气冷,两个老尼不出去干活。方氏还躺在床上没起来呢,是老尼说有人来找她,她才起床的,披着一件老尼给的破棉衣,有点激动的走到外面的佛堂。
对于石宽的到来,她其实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她知道来找她的,肯定只有石宽一个人。不过心里还是挺高兴的,毕竟是来到这里之后,见到的第一个“外人”呢。
看见方氏披着那破棉衣,石宽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赶紧把那布包取下来打开,说道:
“我给你送衣服来了,赶紧换上吧,这些才暖和。”
方氏并没有觉得多冷,她也打算这一两天就去县城买衣服的,石宽把衣服送来了正好,她拿着那些衣服一件一件挂在手臂上,欣喜的说:
“是莺儿叫你送来的吧?颂文怎样?爱哭吗?是小芹还是桂花带……”
话还没说完,方氏就慢慢的停住了,她并没有把那个破棉衣换下,而是把挂在手臂上的衣服又放回了布包里,再次开口:
“是茗月让你送衣服来的?你告诉她我在这里了?”
这些衣服是杨氏的,石宽都认得,方氏怎么会认不得?石宽知道方氏突然有点伤感,那是因为衣服不是文贤莺送的,就说道:
“我没告诉贤莺说你在这里,她以为你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了。”
这话倒是让方氏有了些许的宽慰,又问道:
“我就这么样离开了,是不是很多人会问起?”
“那倒不是,也只有怕你冷的人问过,我没告诉她你在哪里。”
现实很残酷,但石宽必须说出来。
这回方氏才是真正的感到伤心,她知道自己人缘不太好,却并没想到这么多人都冷漠。特别是那个甄莲,最爱往她家跑了,自己离开了竟然也不闻不问。
人走茶凉,世间的事本就如此。既然来到这里为尼,那就是远离纷争,不问冷暖,又何必在乎这些。这样一想,方氏也就释然了,说道:
“这是你最后一次给我送东西,以后还是不要来了。我在这里过得很好,也不缺衣服,今天只是突然冷,没来得及去买而已。”
“银镯子我给小颂文带上了,等他长大一点,会说话了,我就告诉他说是外婆送的。”
石宽不知道要怎么和方氏交流,只好答非所问。
青灯古佛,不问凡尘。这是方氏到了这里之后,年长的老尼对她说的第一个佛理。她觉得想要安心住在这里,也必须要做到这样,便冷漠的说:
“不必说,我已是出家之人,不受人念想,我也不念想任何人,你走吧,一会我要早课了。”
石宽看出方氏复杂的心理,他也不想让两个滑竿佬在山下等太久,方氏让他走,他真的就走了。
石宽一走,方氏却变得有点烦躁起来,拿起那包衣服回到自己的房间,往床上一扔,又倒下去钻进被窝里。
她来到这里出家,倒不如说是来当菩萨的。因为捐了好多的钱,两个老尼把她当菩萨供着。早上熬好了粥,叫她起床,晚上烧好了水,让她先洗。地里的活也不叫她去干,倒是她觉得无聊,去帮忙干了一点而已。
这里鸟语花香,远离尘嚣,清清静静,倒也符合方氏现在想要的生活。所以她生活在这里,也并未觉得有多清苦,反而挺新鲜的。
回县城的路上,那两个滑竿佬就和石宽聊起天来,其中一个说:
“这位小爷,山上的老尼是你家什么人啊?上次你和一位奶奶来看过,这会又来看了。”
石宽这才觉得说话的那个滑竿佬有点面熟,原来上次就是坐他的滑竿。他不会把方氏到上面当尼姑的事说出来,就胡乱说了一通:
“不是什么人,就是有人说这里的菩萨比较灵,来烧个香而已,看到他们挺苦的,家里又有些穿不到的衣服,就拿来送给他们了。”
“原来是这样啊,小爷您家里是干什么的?”
光抬滑竿,那多累多没意思啊,见石宽愿意聊天,那滑竿佬就侃侃而谈起来。
石宽也不想就这么一直吹风到县城,就吹起牛来:
“我不是安平县的人,家住合贵县,祖祖辈辈都是开棺材铺的,我和我兄弟俩人也继承了家业。不过树大分枝,也想各过各的日子,便来安平县走一走,想找间铺子,也在这里开间棺材铺。”
“原来是开棺材铺的啊,这营生好,只要是个人,终归是要用上一回。这东西还不还价,开口说多少就是多少。”
“话虽这样说,但也是要讲规矩的,不能乱开价。”
“那倒是,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规矩。”
“这棺材铺还不能开在闹市里,安平县哪一处比较冷清一点,又不离集市太远的?”
“南门里,那里不怎么热闹,你到那走走吧,保准你找到合适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