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长征九号和长征十号
联盟航天中心。
一号会议室。
接到通知的各个子项目负责人陆陆续续走进来,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疑惑。
本来他们各个都忙的很,为的就是让联盟人早点实现载人登月,结果项目说停就停,任谁也一脸疑惑。
“老王,怎么回事,你有没有听到什么风声,怎么项目突然要停了?”
“谁知道呢,我上个星期还汇报进度来着,上边甚至还催了催,让我再快点,结果突然让我过来开会,说项目暂停,真是奇了怪了。”
“刘老,你们的项目不是正处于关键时刻吗,怎么您也来了?”
“不来能行吗,项目都要停了,我倒要看看是谁的主意,我骂不死他!”
“哎哎,刘老您消消气,这搞不好是有什么大动作。”
“怎么?你之前听到风声了?”
“没有,我这不是猜测吗,毕竟咱们联盟肯定要登月的,并且越早越好,这要是耽误了时间,一般人可抗不了……”
大佬们坐下来窃窃私语,都觉得这事里里外外都透着奇怪。
而且随着进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发现情况越来越不对劲,有些人他们认识,都是航天系统各个院所的人,而有的不认识,但是看标牌知道是计划部、发展部、保障部、监察部等等,大框架内有头有脸的人都聚集到了一块。
看到各个机构的会议室之后,所有人都懵了。
同时也知道,出大事!
这么多人能凑到一块,显然长征九号和长征十号项目暂停的事绝对不是一两个人的想法决定的,这次会议也肯定是决定性的一次会议。
搞不好长征九号和长征十号的命运就在这次会议里决定了。
因为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所以他们都非常忐忑。
差不多等人到齐之后,航天中心的李主任就领着几个人进来了,其中还有一个非常帅气的年轻人。
不知道的以为是谁的秘书或助手,但认识的人却是一愣。
‘他来干什么?’
在场的各怀心思,上边没有直接说明的情况下,他们怎么猜也猜不对。
而领导们也知道这事不能耽搁,所以进来就开门见山。
“长征九号和新一代载人火箭的子项目都要停下,而且所有未使用的资金和材料都要暂时冻结。”
他这句话一出,明显感觉会议室的气氛一沉。
“接到上级命令,从今天开始,长征九号总体项目正式立项!新一代载人火箭项目启用‘长征十号’编号,而且一年之内要完成这两型火箭的首飞,两年之内实现载人登月!”
其他所有人:“??!!!”
啊这……
当他说出第一句的话时候,航天系统的人都是心里一沉,毕竟是研究了这么多年的东西,融合了多少人的心血啊,说停就停了,那些老航天都要骂人了。
结果第二句话一出,他们直接傻了。
甚至第二句前半段他们还非常高兴呢,毕竟他们已经研究很长时间子项目了,都盼着早点总体立项,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力量进行整合使用了。
可最后是什么鬼?
一年首飞?
两年登月?
闹呢?
“嗡嗡嗡~”
会议室的议论声马上形成了共振,震的人脑袋嗡嗡的。
在场的可都是跟长征九号和新一代载人火箭各个子项目密切相关的科研人员,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子项目的研究进度。
这些东西不是只靠灵感就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术积累。
他们当然想让两型火箭正式立项,因为正式立项跟子项目立项的待遇可不一样,子项目立项只是有个目标,只能各自研究各自的,正式立项之后会有国家力量介入,为伱协调全国各地的资源和技术。
那种资源投入对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可他们也知道目前的情况,子项目进展只能说按部就班,一步一步都得按照时间表来。
而按照时间表来说,十年之内登月都是非常幸运的,如果有什么项目卡住了,肯定要跑到十年之后了。
至于现在……
刚才想要骂人的老航天反而开始给他科普什么叫“事实就是”了。
而李主任摆摆手道:“我清楚的知道各个院所的研究进度,不过那只是开会之前的研究进度了,从现在开始,所有子项目的进度都是100%。”
“不过管理我在行,技术就不行了,但我请到了专业人士,此次重要会议也跟他有关。”
说着一指吴用:“这位吴用同志是升级科技公司的首席技术官,而升级科技公司是国内有名的技术服务商,它们刚刚收购了一个民营航天公司,别看它刚刚加入航天产业,但技术绝对顶尖,长征九号和长征十号的技术升级……”
李主任介绍了一下吴用的情况,然后让吴用开始表演。
吴用也不客气,上来就就直接扔资料。
“这是长征九号总体设计方案……”
“这是长征十号总体设计方案……”
“这是新型煤油发动机的设计方案……”
“这是新型氢氧发动机的设计方案……”
“这是新型箭体材料……”
“这是……”
在李主任介绍吴用情况的时候其他人就有些了解了,更别说还有本来就知道吴用情况的还给附近的人补充呢,让他们更充分的了解了吴用。
要说天才,在座的人其实都不差,甚至有些年龄大的还跟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做过超级工程,也知道超级天才是什么样的。
吴用这一个一个的技术资料扔出来,并且在那侃侃而谈的架势……
吓,竟然有模有样!
现在的年轻人,真不得了啊。
等吴用说完,李主任接着说。
“……今天只是大体情况的会议,明后两天是详细的技术研讨会,升级科技航天公司提供的方案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仔细的讨论一下……”
“……确定方案之后,具体资料会下发到各个院所,各院要以最快的速度抽调精兵强将加入长征九号和长征十号项目……”
“之前冻结的资金和材料会重新投入项目,并且会追加款项……”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联盟人早日登上月球,为和平利用太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会议越开越顺,后来还不断响起掌声,现场气氛越来越热烈,每个人心中都燃起了一团火焰,熊熊燃烧!
星辰大海,越来越近了!
不过第二天,他们就吵得不可开交了。
第一天的会议全程都是大起大落,后边光顾着激动了,会议结束之后才冷静下来。
之所以第一天的下午不开会,是因为吴用给了他们一些不保密的表层资料,让他们仔细研究去了。
只有研究明白了,他们第二天才有的聊。
虽说天机星参考当前的技术,再结合数据库里的超级技术整出了绝对靠谱的新型火箭技术,而且吴用也审核了一下,觉得没问题。
但那也只是他绝没问题,其实他对联盟的具体航天实力不是100%的了解,他不确定相关院所能不能达到他的要求,所以才需要第二第三天的技术研讨会。
而会上他们肯定的吴用的技术先进,但就是太先进了。
两个新型号的火箭上用到的新技术都非常多,是不是要谨慎一些?
长征十号的新技术还好说,用的都是“成熟”的技术。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它上边有大量的长征五号痕迹,比如发动机用的是长征五号发动机的改进型,箭体也是长征五号论证过的5米直径箭体。
所以在没有正式命名之前,除了一直叫的“新一代载人火箭”和“921火箭”,有一段时间还被叫过“长五登月型”。
其实“长征十号”以前就有,是几十年前对标联邦“土星五号”的超级火箭,运力有50~150吨。
只不过当时联盟的整体实力太弱,航天实力自然也一样,那时候最强的火箭运力才几吨,根本玩不转,所以就搁置了。
现在重新启用了“长征十号”的名称,并且就是为了载人登月任务,也算是对以前的致敬了。
吴用设计的长征十号火箭沿用了之前的设计,就是捆绑三个5米直径的芯级火箭,全长88米,起飞质量约2187吨,起飞推力约2678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7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27吨。
还可以衍生出无助推器的光杆型号,可执行空间站航天员和货物的运输任务。
这型火箭全长67米,起飞质量约748吨,起飞推力约873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4吨,正好可以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
新一代载人飞船只对接空间站的话是“轻型”的14吨,执行登月任务的话就是“重型”的超过20吨。
这些数据跟之前的数据差不多,吴用只是升级了发动机材料和箭体材料,把它的一级火箭改成了可服用火箭。
这本来是长征十号的未来目标,吴用直接把未来拉到了现在。
这个升级老航天们还是可以接受的,虽然新技术不少,但技术原型更多,算是“半成熟”技术,有实际技术支持的话一年首飞不算离谱。
而说到“长征九号”,它的变化可就多了。
长征九号早期论证的时候有两条技术路线。
一是9米直径芯级捆绑4个3.35米的液体火箭助推器,其中9米芯一级使用4台650吨单喷管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助推器使用1台650吨单喷管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芯二级使用2台200吨液氢液氧发动机。
二是9米直径芯级捆绑4个3.35米固体助推器,单个固体助推器推力1000吨,芯一级并联使用4台200吨液氢液氧发动机,芯二级使用1台200吨液氢液氧发动机。
两种构型火箭虽然技术路线不同,但都能满足起飞重量在4000吨左右,起飞推力5200吨左右,火箭全高100米左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30吨左右。
后来觉得650吨的超级发动机太难了,推力下调到500吨级,最后确定为480吨级双喷管分级燃烧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难度进一步降低。
并且有曾经的老大哥rd180系列发动机作为参考,更加符合技术发展的规律。
长征九号也因此迎来了第一次官方确认的方案,芯级直径升级到9.5米,助推器的直径也升级到5米。
构型也从两级半升级为三级半,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也涨了10吨,达到了140吨左右。
后来“神人”马一龙横空出世,他的猎鹰火箭以其高可靠性、超低成本、炫酷的可回收技术秒杀一众现役运载火箭。
甚至猎鹰火箭都是小试牛刀,直径9米且可以完全回收的“星舰”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同时那玩意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航天运载工具认知。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联邦粉丝”,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向发达国家学习,联盟很快就出了长征九号的无助推器新构型设计方案。
新构型对动力系统又做了调整,其中液氧煤油发动机以480吨级双喷管发动机涡轮泵为基础,研制360吨级单喷管液氧煤油发动机,22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也进一步降低为120吨级,以120吨级一型液氢液氧发动机满足原本22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和25吨膨胀循环发动机的需要,对火箭进行进一步简化。
然后觉得“星舰”的9米直径不够粗,所以把本来就有的9.5米直径增加到了10.6米,近地轨道运力也增加到了最少15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超过50吨。
所有人都知道这肯定不是最终的方案,因为长征九号没有正式立项,如果学习的目标有了新的变化,它肯定会接着改。
“后起之秀”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为吴用的升级方案就是在这个方案上进行的修改。
第一步就是修改了7.5米的三级火箭和9米的整流罩。
芯级直径都10.6米了,上边竟然缩小了,简直暴殄天物,他的设计方案通体改成了10.6米,大体看起来成了加粗版本的星舰。
然后是360吨的一级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升级了材料,简化了管路,把它改成了可重复使用的。
再二级和三级合二为一,跟星舰类似,它使用的120吨液氢液氧发动机做了同样的升级。
同时火箭壳体也做了材料升级,内部线路做了简化,大量采用“无缆化”技术,减少电缆数量,增加模块化水平。
这么一番升级下来,新的长征九号火箭全回收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也达到了150吨,不回收的话更高。
地月轨道转移能力还是50吨。
因为它用的是氢氧燃料,在高空和真空的性能天然就比使用液氧甲烷燃料的星舰要强,所以不用在轨道上加注很多次才飞月球,可以直飞!
这就又简化了流程,同时也是在消除不少潜在隐患。
只不过一些老航天有点不同意见。
相对于“半成熟”的长征十号,之前的长征九号新技术比例就够多了,现在新技术的比例都到100%了!
“不行,这种方案太冒险了!”
“是的,新技术太多了,如果全上的话稳定性肯定会非常差。”
“嗯,我觉得我们还是稳一些比较好。”
“没错,联邦重返月球的时间都定在5年后了,我们没有必要过于超前,还是用稳定的技术吧,要是长征九号在发射台上炸了,那影响是巨大的。”
“嗯,那样不仅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士气的打击也很大,我看还是稳定一些为好。”
“长征十号的方案我没意见,甚至只有它我们也可以提前完成载人登月的任务,不过先发射长征九号投放长期月面舱室,然后第一次载人登月就常驻的任务流程我不同意……”
吴用:“……”
好吧,他算是理解了,怪不得三体里章北海要射杀“老航天”……
ps:感谢“宅男迷茫的未来”的500点币、“syz时间流逝”的100点币和“08a”的100点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