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商用动力外骨骼的多方测试
超重型火箭就是吴用拿来跟联盟合作的,是用来增进感情的。
不管是开公司还是做人,没有朋友是不行的。
他收购的那个民营航天公司是一家经营不善的公司,主要原因还是技术力不强,但被他收购之后就技术力爆表了。
不过吴用也没打算搞什么传统火箭,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把队伍拉起来,招一些挖一些,等长征九号和长征十号建造完毕之后他也可以用,甚至升级科技航天公司也能进行单独的制造。
并且他还打算蹭国家热度!
自己造一个大火箭肯定也有热度,但跟载人登月比起来,尤其是跟有国家机器宣传的有巨大历史意义的载人登月比起来,那热度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的。
如果出一个视频,里边显示联盟载人航天任务里有他的身影,并且他还是指挥阶层的,别说视频播放量了,就是粉丝都能唰唰的涨。
粉丝量到位了,他的视频质量又强的一批,千万级的播放量肯定轻而易举。
就是时间可能有点久,长征九号和长征十号的首飞都要一年,实际的登月任务更是要两年。
这个时间跨度……
他中间肯定是要再出其他视频的,毕竟鸽也不能鸽两年,到时候指不定他已经有上千万的粉丝和上千万播放量的视频了呢。
当然,也没关系,这只是一个保险,要是真提前到了“千万”级别,那到时候就当冲“亿”好了。
按照他的建议和航天中心的最新规划,以后航天中心就不做什么小火箭和小任务了,开始学习联邦宇航局的任务规划。
也就是以后航天中心只搞大任务,比如发射大型卫星、深空探测和载人登月、登火之类的。
这类任务的特点就是技术要求巨高、资金要求巨大,需要的火箭也很大,并且收益什么的也不好算,所以由航天中心当做国家任务来办。
而小任务和小火箭,直接让给民营航天公司,讲究的就是一个方便灵活。
随着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发达,那些没有特殊任务和科研需求的人造卫星是可以造的很小的,原先几吨重的微型现在几百公斤就可以了,甚至有些小卫星就几十千克。
这么小的卫星使用动则几吨的火箭运输非常不划算,就是多台卫星拼车也很浪费时间。
民营公司的小火箭就不一样,它们从几十千克到几吨都能运,选择合适时候一枚几十千克的微型也能运送,并且使用的还是固态火箭,从准备到发射可能只需要24小时。
既便宜又快速。
升级科技航天公司参与的其实还是技术服务,毕竟公司“穷的就剩先进技术”了。
什么先进发动机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先进飞控技术等等,升级科技航天公司都可以提供,可以让民营公司拥有更好的市场竞争力。
其实现在的联盟各大民营航天公司都是在国内卷,等技术更加完善,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不管是载荷还是火箭都不用联邦技术的时候,就可以去国际上卷了。
毕竟联邦那边有很多霸道的规矩,其中之一就是哪怕使用一点点联邦科技的载荷都不能用联盟的火箭发射。
进行了这么多年的全球化,本来很多东西都是国际大合作进行的东西,可为了抑制联盟的发展,联邦硬生生的把联盟从很多国际供应链里踢了出去。
这么做的坏处是联盟不得不重新起一套自己的全技术供应链。
而好处就是……联盟重新起一套自己的全技术供应链。
本来这事是非常困难的,甚至要做好民众生活质量倒退几年十几年的准备。
这么做肯定会出很多乱子,因为有些民众是受不了这个的。
而现在,还没到最危险的时候,吴用带着升级科技公司横空出世,快速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
这对于联盟来说自然是好事,但对于联邦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他们已经私下里找了吴用很多麻烦,但都不怎么管用。
要让他们放弃,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绝对不会看着联盟超过自己,看似安稳的时候肯定是在谋划更厉害的阴谋诡计。
不过在真正的效果出现之前,一切都不好说。
而对联盟公布的载人登月时间表,反应最大的其实不是联邦,而是那些曾经国力排名在联盟前边,但后来都被联盟超过的国家。
尤其是联盟周边的这几个,那真是压力巨大!
当消息传到全世界都知道的时候,他们就绷不住了。
【什么意思?联盟什么时候有的航天工业,他们不是还吃不饱饭吗?——来自孔雀王朝】
【就是,我在电视上可看到的可都是他们居住在土坯房子里,然后在山上放羊的景象,怎么突然就说要登月了,这是什么国际笑话?——来自带嘤】
【你们真是的一点见识都没有吗?虽然不想承认,但联盟现在可是世界第二。——来自髪兰西】
【不知道你们平时是怎么接收信息的,但联盟的空间站已经在天上了,并且明年会完全建成。——来自北方】
【我对航天方面不太了解,但我是军迷,我知道联盟的歼二零和零五五大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设备,所以它的科技实力还是不错的。真羡慕,希望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自金菊花】
【不可能,根本不可能,我们国家的火箭都还没发射成功,联盟怎么可就是要实现载人登月了?——来自木槿花】
【我也觉得不可能,还是期待一下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吧。——来自孔雀王朝】
【我倒是航天爱好者,我现在也傻了,因为在我的印象里联盟的航天科技是比较先进,毕竟成就有那么多么,甚至第一次登陆火星就一步到位了,但……这个新闻公布的时间线太惊人了,比联邦的时间线还夸张!——来自联邦】
【确实,联邦需要加速了,我建议国会把钱给马一龙先生,他才是真正的航天未来。——来自联邦】
当外界都在乱哄哄的说这件事的时候,吴用已经把精力放在了另一个事情上。
想当初他得到了升级科技之后就想到了利用超级科技来回馈社会,毕竟升级科技不仅仅是升出来就来亮个相就没用了。
像他开公司之后推出的第一个产品,飞行滑板可以说玩具的属性大一些,但名为“玩具”的智能机械狗的作用却非常大。
其他方面不说,它对行动不便和眼睛看不到的人士的帮助真的非常大。
但它再怎么说也是一只“机械狗”,能帮行动不便的人做很多事,但不能完全代替那些人做事。
好在升级科技公司还有另外的项目,就是吴用之前给到研发部门的动力外骨骼技术包。
经过研发部门的努力,它的正式商用版本终于搞定了。
其实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不少动力外骨骼了,只不过性能什么的先不说,它们声称穿戴起来很方便,但其实也不是很方便。
当前的动力外骨骼为了固定和降低成本,基本都是使用的魔术贴,如果是正常人的话,已经可以做到单人穿戴了,可如果是行动不便的病人,那穿戴起来可就麻烦了。
而为了方便病人的穿戴,吴用给的设计稿里就有自动机构。
只要人站到或坐到准确的位置上,动力外骨骼就可以自动合拢完成固定。
就像他之前设计的那台重型动力外骨骼或动力装甲,商用版本的不用全覆盖装甲,所以只要把一些内部框架的几个关键固定装置弄出来就可以了。
甚至这都是给正常人使用的标准模式,还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专属设定,让动力外骨骼主动往使用者身上覆盖。
为了做测试,他们专门找了一些行动不便的病人,比如半身不遂的人。
其中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
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他们让一位一条手臂蜷缩严重,没有外力帮助的话一直蜷缩在胸口,并且完全无法控制手掌,五根手指完全攥成了拳头,没有办法张开的病人进行了试穿。
因为这位病人还能走路,所以就可以用坐着的方式进行着装。
动力外骨骼加上了智能控制系统,那它就完全对得起“智能动力外骨骼机器人”的名号,可以先让它自己“坐在”椅子上,张开所有固定装置,等待使用者坐到它上边。
它会主动探测使用者的状态和姿势,当病人控制完好的脚踩到机械足上完成锁定之后,只要稍微抬一抬另一条腿,相匹配的外骨骼机械腿就会主动寻找弯曲的脚,然后主动覆盖上去完成固定。
完好的胳膊和蜷缩的胳膊也是相应的流程,不用患者自己多费心费力。
不过更细微的手掌绑定就需要患者自己来一下,或者请人帮忙了。
完好的手掌可以选择不要外骨骼,病人可以用完好的手辅助无法自主张开的手把一根一根的手指套进手部外骨骼里,它可以辅助无意识攥紧的后遗症手张开一根根手指。
商用型的动力外骨骼其实也分很多种,让病人使用的这种算是康复型,人机工程设计非常巧妙,看起来有些笨重,其实是为了支撑病人无力的身体,并且能当复健设备使用。
机械腿可以带着病腿迈步,让病人熟悉重新走路的感觉,同时手部外骨骼可以协助病手完成常规的抓握等动作。
这些正常动作的信号源来自机械外骨骼上信号传感器,它可以捕捉动作信号反馈给机械外骨骼,然后让外骨骼带着人体行动。
像这位病人的情况刚开始肯定无法独自行走,但智能动力机械外骨骼机器人完全可以自主的支撑着他站起来。
第一天需要一些辅助设备进行活动,病人和动力外骨骼需要一个互相熟悉的过程,等到第二天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如果不看努力做工的动力外骨骼的话,会以为他是个正常人呢。
等时间长了,配合外骨骼和医院的康复训练,一些症状轻的完全可以恢复完好,摆脱外骨骼。
甚至是更严重的完全瘫痪也不是问题,照样可以生活自理。
完全瘫痪的病人身体信号很弱,所以驱动外骨骼就需要“神经头环”,它可以捕捉脑信号,然后像驱动身体一样驱动外骨骼。
现在唯一的问题还是续航,哪怕尽量多的装电池,达到了重量、使用和续航的平衡,这种康复型外骨骼的独立使用时间也只有2个小时。
当然,这个时间对那些身体瘫痪的人其实已经不少了,至少他们能活动活动。
甚至在家里的话能随便活动,毕竟充电方便。
而去外边的话,能活动两个小时对于身体瘫痪常年卧床的人是非常幸福的。
事实上那些测试的病人都激动的哭了。
“我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下床活动,我以为我一辈子要烂在床上了。”
“之前太麻烦孩子们了,他们平时要上班,回来还要伺候我,甚至要带我出门散心还得折腾来折腾去,直到把我抱到轮椅上坐好才算一站,可出去时间不长,回来之后又得折腾一次。”
“有了这个什么外骨骼就好了,我自己就能动了,不用再麻烦孩子们了。”
“我们家则是麻烦我老伴,孩子们都在外边挣钱,然后都让我这病给花了,而我老伴的身体也不算太好,但好歹能动……”
“诸位放心吧,我们会尽量的想办法延长设备的续航时间,之后会换上新型电池,独立运行时间差不多能提高到4小时,如果全家或多人出游的话还可以带上备用电池,那样就能把独立续航时间提上来了。”
当动力外骨骼测试的差不多之后,公司就迎来了一波客人。
不是别人,正是部队的老熟人。
从吴用刚才是靠动力外骨骼……模型的时候他们就盯上了,只不过当时真是模型,所以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吴用展现出来的技术实力太惊人了,他们的想法又冒了出来。
“你是不是真有动力外骨骼的技术?”
“对啊。”
“那什么时候能做出来?”
“就……随时。”
然后双方就定了一个决定,等他造出来之后,他们肯定来捧捧场子。
所以在见了试验场里停放的各个型号的商用型动力外骨骼,他们立刻就两眼放光了。
“吴用同志,这些动力外骨骼的性能怎么样?”
“这个不太好说,毕竟设计性能和实际性能多少是有些差距的,不过东西都放在这了,要不伱们自己试试?”
“好啊好啊好啊……”
ps:感谢“syz时间流逝”和“08a”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