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科技入侵现代 > 第103章 一小步和一大步!(6K)

第103章 一小步和一大步!(6K)

    这也是最近从报纸到电视台,争执最多的地方。


    各路来自高校、研究所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们在想方设法的降低民众们对于此次登月的期望值。


    “教授固然很伟大没错,但他不是万能的,现在登月还太过勉强,有太多技术难题需要克服。”


    “登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这次的登月更像是突发性的,克里姆林宫突然的登月计划打了白宫一个措手不及,白宫方面想通过合作的方式来降低苏俄登月可能带来的冲击。”


    “上月球可能性比较大,毕竟苏俄去年就完成了登月的软着陆,这证明他们有一定的基础,但回来很难,nasa过去只实现了硬着陆,一次软着陆都没有成功过。”


    总之专家们的态度几乎是一致的不看好。


    这背后有白宫鼓动的因素,白宫方面通过和学术界的联系,让这些科学家们要根据自己的科学素养来分析这次登月。


    只要站在科学的角度,就很难相信人类能够完成登月。


    专家学者们的态度普遍悲观,10%的成功几率已经是珍妮在自己看到过的分析里挑比较高的数字报给林燃。


    最希望成功的,是欧洲,尤其是直面冷战一线的德意志。


    德意志最希望这次美苏携手登月能成功,冷战局势能够进一步缓和。


    没办法,柏林墙就在德意志,东德和西德被分成两块,整个德意志的管理权甚至被分成四块。


    对于德意志来说,冷战的威胁是最直接的。


    “这次计划阿美莉卡将和柏林空投一样,再度证明自己的实力雄厚。”


    “我相信教授一定会成功,既然以教授为首的nasa能够说服白宫接受合作,那么我们相信教授肯定有着一定的把握,肯定不像外界所说的那样,是迫不得已之下的尝试。”


    “从教授的数学造诣来分析此次登月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这节目是西柏林第一频道的国际晨谈专门邀请林燃的导师西格尔教授接受采访时候打出的标语。


    此时西德和东德一样,都没有私人的电视广播机构,西德主要电视台是ard和zdf,由公共广播机构运营,覆盖全西德的观众。


    而国际晨谈更是从1953年开播的老牌严肃访谈节目。


    西格尔这一个月来,在电视台上讲从数学角度,如何确保两艘不同时间发射的火箭能够在相近时间在相近的着陆点完成着陆。


    讲有哪些应用数学的难题要克服,很是给哥廷根大学在全西欧打了一次广告。


    枯燥的数学内容,因为和全球最热新闻挂钩,加上西格尔的身份,居然能有不错的收视率。


    总之整体态度呈悲观。


    林燃听到珍妮这么问之后,沉吟片刻后说道:


    “我相信我们会成功,成功的把人送上去,成功的把人给带回来。


    这是一种直觉,珍妮,你相信吗?


    就像我在哥廷根大学了解到费马猜想的第一时间,我那时候只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学生,但我的直觉告诉我,我能够解决它。”


    珍妮叹气:“教授,这种时候如果你能浪漫一点,你就应该说你在见到的我第一时间,你的直觉就告诉你,我会爱上你。”


    林燃解释道:“不,珍妮,你爱上我是大概率事件,我解决费马猜想是小概率事件。”


    林燃表面淡定,内心则在心想,我这次确实没把握。


    只能依靠玄学。


    还真只能依靠玄学。


    在原时空,阿美莉卡一共进行过7次载人登月,成功了6次。


    唯一一次失败是1970年4月的阿波罗13号,离谱到发射中途,在距离地球32万公里的时候,服务舱的氧气罐发生爆炸,导致氧气大量泄漏,飞船电力和生命支持系统受损。


    就这样,都顺利返回地球,没有人员伤亡。


    相当于7次登月无人伤亡,从后世角度来看,只能相信这是玄学起作用了。


    不然很难解释,连氧气罐爆炸这种事件发生都能安全回地球。


    这就好比单次成功概率是70%,然后连续7次都成功,这个概率只有70%的7次方,只有8.24%(约等于)。


    既然后世8.2%概率的事件都发生了,这次成功返回10%,不难吧?


    林燃只能从这个角度出发,觉得加加林的安全归来是大概率事件。


    12月21日这天。


    几乎所有电视台都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直播此次美苏合作的登月。


    因为两大阵营的缘故,苏俄阵营的部分国家,只能播苏俄发射画面。


    自由阵营国家都从阿美莉卡电视台买了转播权。


    而阿美莉卡电视台则从苏俄那买了版权,从苏俄发射开始播放,苏俄发射、阿美莉卡发射、进入轨道情况一直到月球直播。


    哥伦比亚电视台(cbs),由传奇记者沃尔特·克朗凯特全程直播。


    cbs演播室位于纽约市中心。


    墙上悬挂着星条旗和cbs标志,演播台后方是一块巨大的幕布,实时显示一些nasa给他们提供的数据或者照片。


    演播室内,技术人员忙碌地调整设备,确保信号传输稳定。


    观众席上,记者和嘉宾全神贯注。


    “我感觉我的心快要跳出来了,真不敢想象加加林要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我相信教授,相信加加林,相信他们能够顺利完成这次登月任务。


    我只有一点期望,希望约翰逊总统不会像肯尼迪总统一样,拒绝让加加林来阿美莉卡演讲访问。”


    “你想的太遥远了,我现在只想他能平安归来。”


    演播厅里的记者和观众,没人因为负责登月的加加林是苏俄人,而希望这次登月失败。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兴奋交织的气氛,仿佛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一时刻会被牢牢记录在人类历史上。


    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来自历史的重量。


    沃尔特·克朗凯特坐在演播台前,身着深色西装,领带整齐,头发更是一丝不苟。


    直播开始时,他以标志性的开场白拉开序幕: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收看cbs特别报道。今天,我们将见证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合作——美苏联合登月。


    在节目开始前,我们先来播放一段最新来自苏俄面对加加林的采访。”


    他的语调中透露出对这一时刻的敬畏,既冷静又饱含期待,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莫斯科的星城。


    “我感觉前所未有的平静,没错,就是平静。


    我深知自己将要去创造全人类的历史,我身上承载的是全人类的期望,我不会让大家失望。”


    历史洪流呼啸而过,演播厅的每一位观众都屏住了呼吸。


    屏住呼吸的不只是cbs演播厅的观众,还包括全球的观众。


    白宫在看直播,总统和白宫官僚在椭圆办公室看电视直播,白宫记者们则在记者发布室临时搭建的场地里观看直播。


    珍妮看着加加林沉着冷静的回答,内心则在想教授在干嘛,默默为教授祈祷,希望这次登月真的能像教授的直觉那样顺利。


    加加林身穿宇航服,站在火箭旁。


    虽然火箭只露出一点点,看不到全貌,但每个人都知道这是登月火箭。


    “没有,我不觉得辛苦,我只觉得无比的充实。


    重新回到太空训练一线之后,我感觉我的生命又有了意义,我感觉我整个人又重新被激活了一样,我非常感谢克里姆林宫,感谢苏俄航天局能够给我这次机会,也很感谢白宫和nasa能够促成这次合作。”加加林说。


    “失败?当然,我当然考虑过失败的风险,毕竟我不是教授,我的人生也是经历过失败。


    但我不害怕,因为如果我失败了,那也是为后来者积累经验,人类早晚会有成功登上月球的那一天。”


    加加林的采访是俄语,但是下面有英文字幕。


    教授这个单词出来的时候,结合上下文,每个人都知道这是指伦道夫·林。


    加加林采访不长,毕竟他的任务是登月。


    加加林采访结束后,克朗凯特说道:“无论成功与否,加加林都是全人类的英雄!祝他平安归来。”


    克朗凯特接着说道:“好,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来自nasa红石基地的一手消息,由cbs记者采访nasa局长伦道夫·林。”


    电视顺势给到林燃。


    和身穿宇航服的加加林比起来,林燃是截然不同的画风,西装、眼镜、年轻的面孔和闪烁智慧光芒的眼神,最后这个是脑补出来的。


    毕竟在当时像素下,压根看不出什么光芒。


    “教授,请问你有信心吗?刚才加加林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有提到过你从来没有失败过。”负责采访的cbs记者问道。


    林燃点头道:“我有信心,我们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我相信这会是全人类的胜利,会是一次圆满的结局。


    我不想把这次任务拔高到全人类的高度,但我很清楚,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全人类的焦点。


    所有人都在注视着我们这次登月任务。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林燃举起拳头的照片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


    时代杂志从华盛顿邮报记者手中买下该照片的版权,做成海报放在12月出版的登月特刊里。


    就因为这张海报,登月特刊比其他做专题报道的杂志多卖出去数百万份。


    “教授,你觉得这次登月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记者问道。


    林燃想了想:“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要注意每一个微小的细节。


    任何微小的细节都有可能最终导致任务的失败。


    从决定合作到最终合作,大大小小的细节太多了。


    这是这次登月最大的困难。”


    “教授,最后一个问题,有什么要对电视机前在观看直播的全球民众说的吗?”记者问道。


    林燃不假思索道:“大家共同见证的历史性一刻会是圆满的,顺利的,完美的。


    加加林在月球上的一小步,将会是人类的一大步!”


    林燃心想阿姆斯特朗,你的名言我就先借用了,反正这个时空,你也没办法先走出这一小步了。


    电视画面转回纽约cbs的直播厅现场,克朗凯特感慨道:


    “教授说的太好了,这是加加林的一小步,更是人类的一大步。


    人类将第一次迈上月球的土地,我相信nasa,相信教授,相信加加林,你们一定能够做到。”


    红石基地,现在应该要叫太空任务中心的控制中心内,虽然尚未完全建成,但临时设施已投入使用。


    四层控制台排列整齐,每台控制台上布满按钮、开关和小型crt显示屏,屏幕上跳动着数字和曲线图。


    房间由嵌入式荧光灯照明,显得昏暗而又格外有未来感。


    至少林燃此刻是这么觉得的。


    大屏幕上,地球与月球的地图占据中央,点线勾勒出可能的飞行轨迹。


    气动管道不时发出轻响,将热敏纸打印的文档在控制台间传递。


    工程师们大多穿的很随意,别说西装革履,就连皮鞋都没什么人穿,大多穿着棉拖鞋,头戴耳机,监控着多个语音回路。


    林燃回到控制中心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西装什么给脱了。


    为了确保这次任务的圆满完成,林燃罕见的允许各位工程师们在控制中心抽烟,控制台上的烟灰缸里堆满烟蒂,行政人员时不时进来清理一遍。


    林燃回到第三层控制台上,站立着俯瞰整个房间。


    他的面前是一台控制台,屏幕显示着实时任务状态,旁边放着一杯早已冷却的咖啡。


    突然,角落里的电传打字机咔嗒作响,打破了控制室的低语。


    一名年轻的操作员迅速撕下纸条,穿过控制台间的狭窄通道,将其递给林燃。


    纸条上打印着一串数字和文字,这是来自莫斯科的加密传输。


    林燃拿起纸条:“来自苏俄的报告:发射成功。发射时间14:30utc。


    具体轨迹参数如下:速度每秒7.8公里,倾角28.5度,目标着陆点静海,坐标0.67408°北,23.47297°东。”


    房间里一阵轻微的骚动。


    林燃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座各位:“专注!让你们抽烟是为了专注,谁要是在这次任务中掉链子,bi的胡佛局长在等着你们!


    诸位。我们有任务要完成。”


    他转向此次具体负责分析的助手约翰·史密斯:


    “约翰,拿这些数据,根据我制定的算法计算我们的发射窗口。


    苏联着陆器目标是静海,我们的燃料舱必须在2公里范围内着陆。”


    史密斯接过纸条,点头回应:“明白,先生。”


    他召集轨迹小组,匆匆走向后方的计算机房。


    那里安置着ibm计算机集群嗡嗡作响,磁带驱动器不停转动。


    在计算机房,史密斯和团队围着一台穿孔卡片机,将苏联数据输入系统。


    他盯着打印出的初步数据,眉头紧锁:“等等,这些速度单位是每秒公里,我们的系统用的是每小时英里。”


    时间过于紧张,他们甚至来不及提前演练。


    这属于临时出现的问题。


    林燃听到后,声音响起:


    “1公里等于0.621英里,每秒换算成每小时……”


    林燃给的结果甚至要比计算机还更精确。


    几分钟后,林燃念完,他们就完成了转换,将修正后的数据重新输入计算机。


    计算机开始处理,磁带驱动器发出低鸣。


    大约一小时后,计算机吐出一迭热敏纸,上面印满了数字和曲线。


    史密斯快速浏览,确认结果:“根据苏联数据,我们的最佳发射窗口是2小时后,16:30utc。轨迹角度需调整0.5度,以匹配月球位置。”


    他将结果装进气动管道,发送回控制室。


    管道发出“嗖”的一声,纸筒飞向林燃所在的控制台。


    林燃打开纸筒,装作仔细审阅的样子。


    其实他大脑里早已完成了计算。


    事先在2020年计算过,现在则由自己的碳基大脑计算机进行计算。


    林燃片刻后说道:“好,但我们要再验证一次。跑个模拟,确保万无一失。”


    轨迹小组迅速在计算机上运行模拟。


    屏幕上,虚拟的火箭轨迹划过月球表面,逐渐接近苏联着陆点。


    几分钟后,模拟结果显示:燃料舱预计在目标点1.5公里处着陆,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林燃点头:“可以。通知卡纳维拉尔角,调整发射时间至t减48小时,16:30utc。轨迹参数按此执行。”


    约翰·史密斯打开林燃传回来的纸筒后大惊:“局长,这恐怕不对吧!”


    林燃坚定道:“这是我调整后的数据,按照这个执行!”


    约翰·史密斯可是充分见识过林燃大脑强悍的计算能力,刚才他们试图用计算机来完成英里和公里的转化,结果林燃直接给了比此时ibm计算机还要更加精准的结果。


    他思忖这又是教授强悍计算能力的体现:“遵命!”


    控制室团队开始忙碌,更新控制台数据,通过语音回路与卡纳维拉尔角的发射团队协调。


    麦克纳马拉站在玻璃封闭的观察区,低声对旁人说:“教授一定会成功!我相信教授的能力。”


    多勃雷宁也在观察区,表情同样严肃,他听到麦克纳马拉这样说,他点头道:“我们都相信教授!”


    多勃雷宁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能在nasa的红石基地和麦克纳马拉站在一起观看伦道夫·林工作。


    这是什么前所未有的体验啊。


    参数传给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台之后,史密斯回到控制台,抽空用纸和笔检查林燃修正过的参数。


    只不过这是白费功夫,ibm计算机尚且计算不出,他靠纸和笔就更别想了。


    只是算了两步,约翰·史密斯就放弃了,“凡人就别想着追踪教授的思路。”


    卡纳维拉尔角的控制室挤满了人。


    屏幕上显示着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台的实时画面。


    负责发射的指挥官声音通过广播回荡:“t减10,9,8……”


    在“t减零”时,火箭点火,火焰喷涌而出,燃料舱被送入轨道。


    红石基地控制室接到反馈,大家都屏住呼吸,目光紧盯屏幕上的轨迹数据。


    屏幕显示它正按计划进入预定轨道。


    克朗凯特的声音激动:“火箭发射了!在苏俄火箭发射两个小时后,我们的火箭带着燃料舱也进行了发射!”


    无论是声音还是表情,都展现了无比的激动和兴奋。


    尽管克朗凯特已经在努力保持专业了,但在这一刻,他还是无法掩盖自己的真实情感。


    嘉宾席上弗雷德·霍伊尔是特意从英格兰挖来的。


    弗雷德·霍伊尔是英格兰著名的天文学家,剑桥大学教授,50年代通过《宇宙的本质》成为当下天文领域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过去一直是bbc和太空有关电视节目的首选嘉宾。


    弗雷德·霍伊尔和克朗凯特一样紧盯着屏幕,心中默默祈祷此次能够顺利完成。


    克朗凯特转向霍伊尔,问道:


    “霍伊尔教授,您能为我们解释一下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霍伊尔身穿灰色西装,手持麦克风,语气专业而沉稳:


    “当然,克朗凯特,现在最重要的步骤就是顺利着陆。


    我们现在在等苏俄的消息,在等搭载着加加林的宇宙飞船顺利在月球上完成软着陆,加加林传递回平安的消息。


    第二步就是nasa的燃料舱的顺利软着陆,没有燃烧、没有爆炸、没有出现其他意外。


    第三步就是,两者的落点接近,从理论上加加林能够靠近燃料舱。”


    三天后的演播厅。


    “来自苏俄的最新消息,苏俄的载人航天器已经顺利进入月球轨道。


    目前加加林正在做最后的轨道调整。”


    “最新消息,加加林已经顺利完成着陆!这是来自苏俄的照片。”


    一张加加林站在月球表面,面前插着锤子镰刀旗和星条旗的照片出现在电视上。


    老实讲,苏俄和阿美莉卡围绕哪面旗先插吵的一点意义都没有。


    苏俄技术又做不到同步直播,阿美莉卡的设备要晚加加林一步到达。


    所以加加林插旗之后把照片传回地球,没人知道哪面旗先插在月球上。


    此时看到这张照片的民众们内心都闪过前所未有的感动。


    因为这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冷战的缓和,不会像一战二战一样引起无穷的痛苦。


    “观众朋友们,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土壤。


    正如教授所说的那样,这是加加林的一小步,也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厉少的闪婚小萌妻 绝世战王 人在盗墓签到打卡 影帝的懒散人生 我的靠山好几座 重生后公主殿下是朵黑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