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我要在月球上飙车
宣传片肯定是无法解答观众们的所有问题的,毕竟宣传片只是起到一个宣传的作用,连吴用那个“天鹰1号”的造物视频还不如。
不过观众们能看到的实打实的东西也不少。
某菱mini的小车刚出来就是打的“短小精悍”旗号,要的就是一个“小巧灵活”,不仅价格便宜,用起来也灵活多变,很快就拿到了销售冠军。
只不过因为太便宜了,拿到销售冠军的利润也不多。
而且还有不少人不认为它是车,认为它就是一堆垃圾。
但这都挡不住它的出现填补了一部分市场空缺,所以当它跟升级科技合作,也有了智能系统和硫硒电池之后,受到的关注就更大了。
充电就不说了,视频也展示了它上下班代步之后的充电场景,而之后的换电场景就体现了小车和大车的区别。
之前展示的大车续航时1000公里,电池是没办法做的小巧的,所以用的是传统换电模式。
也就是把整车抬起,然后从下边把电池包拆下来换新的,不仅需要专用的场地,设备需求也大。
而小车就不一样,一两百公里续航的电池可以做的很小,提起来好比提了一桶水,换电要求极低。
甚至拿模型赛车来对比它的换电都“更轻松”,毕竟它不用把整个车壳拆下来,只需要打开引擎盖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是它的换电地点很大众,几乎遍地都是。
如果换电能这么方便的话,车辆的续航是200公里还是1000公里,甚至是公里,好像都差不多。
前提是不跑无人区。
不过也有人有不同意见,那就是这种电池毕竟不是5号、7号电池什么的,不可能遍布各个便利店,肯定有有所限制。
但是哪怕只跟加油站里的便利店合作,也足够电动车爆发式发展了,估计过不了几年保有量就超过油车了。
当然,这事太大了,不是某个公司可以完成的,还是要看国家统筹。
目前联盟跟联邦打擂台,联盟除了继续和平搞外交之外,剩下的还是猛练内功。
联盟最猛的内功之一就是大基建,之前差不多完成了一波基建了,现在开始第二轮,就是对上一波的基建进行升级。
大力修建充电设备就在去年制定的新规划列表里,只不过年底有了新变化,所以之前规划的事情也有了一些变化。
【看了这么多宣传片了,到底什么时候出啊!】
【是啊,之前看大车,现在看小车,可就是没有一款真车出来,吊胃口啊!】
【啊啊啊,我等不及了,我要开……坐智能车!】
【之前的大车我感觉一般,但这种小巧玲珑的车真的戳到我了】
【我倒是一直不敢开大车,感觉自己掌控不了,但要是有智能系统的话我还是会买大车,毕竟空间大。】
【我两种都喜欢,所以我选择两种都买】
【我也两种都喜欢,但都买了感觉有些浪费,手机都有二次折叠的了,为什么不能有折叠车,想小的时候就小,想大的时候就大】
【哎,这个可以有,我也想要这种的】
【我倒是见过折叠自行车和折叠电动车,甚至房车也有拓展形态,但折叠汽车……恕我孤陋寡闻了】
【我倒是见过折叠月球车,上世纪联邦载人登月的时候用过】
【地球上也有,但都是本来就很小的单人汽车,还都是车身不变轮子变,有的是缩短轴距,有的则是整体立起来。】
【这些都太不正经了】
【正经的……估计得去问问吴用大神,估计地球上能研究出来的只有他了……】
半个月后“天鹰1号”再次试飞,这次试飞完全成功,摄像头黑屏什么的没有再发生。
而借着这个势头,相关源视频一举突破了1000万播放量。
这下吴用觉得稳了。
虽然因为“天鹰1号”还要继续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飞来飞去,不能直接升级,但这就跟“家里有粮心中不慌”一样。
一有事随时可以乘坐科幻飞行器跑路。
当然,吴用是不想地球有事的,毕竟这里是他的家。
这期间联盟的新闻一个接一个,而且不仅是在国内上新闻,在国际上也上新闻。
某菱的小电车欧罗巴那边的人尤其喜欢,因为他们那边正在闹环保,加上发展的早导致道路狭窄,所以就喜欢小电车。
但他们本土的汽车企业油车发展的挺好,在电动车上就有些跟不上了。
另外就是新型的二次折叠手机,简直太酷了!
联邦是制裁联盟手机的,但欧罗巴那边可没制裁,联盟的手机依然可以在那边销售。
不过最抢风头的还是“天鹰1号”,毕竟它是上天的!
完成两次试飞之后,吴用表示“天鹰1号”会在十月进行3次试飞,第3次会执行一次对空间站的无人运货任务。
一下子不少人都期待了起来。
下个月对空间站无人运货,那下下月是不是就要载人了?
眼看联盟的消息一个接一个,联邦那边绷不住了,好在他们4月也有大工作,那就是sls大火箭的点火测试。
如果点火顺利,那么大火箭8月就能首飞了!
而且不仅仅是火箭首飞,还包括新型载人飞船的绕月飞行。
这么一来联邦就能扳回一局,因为联盟宣布的长征十号火箭首飞和新型载人飞船绕月要等到10月份!
当时间到了4月,仍然是联盟当头一炮,升级科技航天公司的“天鹰1号”再次无人飞行顺利。
到了14日,联邦进行sls大火箭的点火测试。
只不过他们前边想的很美,可是当sls大火箭立在移动发射装置上之后,他们竟然发现发射装置下方出现了燃料泄露,紧急叫停了点火测试。
当时他们可是有直播的,让千万网友看了一个寂寞。
不仅没露脸,反而成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如果平时还罢了,火箭没发射的时候出现问题很正常,发现了解决就是了。
可现在是两国竞争的时候,尤其是前边有联盟最新的轨道穿梭机多次成功试飞,就更显着他们这次的问题很大。
别说被联盟看热闹的网友嘲讽了,联邦自己看热闹的网友也在大骂。
当然,只是看热闹的网友,毕竟看热闹不嫌事大嘛。
真正搞科技和懂技术的人还是很冷静了。
联邦那边紧锣密鼓的解决问题,联盟这边吴用也受邀去长征十号的制造车间指导工作。
因为虽然长征十号火箭的外部设计没多大变化,但内部的设计却变了不少,用了不少升级科技公司的先进技术。
其中包括一种更先进的无缆化技术。
在火箭内部,重达数百公斤的电缆组成了庞大的电缆网,不仅占据空间、连接操作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大,而且还极大地增加了火箭的自身重量。
火箭电气系统由控制系统、测量系统等多个系统组成,各个系统的设备之间,通过电缆架起一座座“桥梁”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能量的传递。
而测量系统由于设备数量多,是火箭内部电缆数量最多、分支最为复杂的系统,数百根电缆密密麻麻遍布了全箭。
比如长征五号火箭全箭的电缆网超过300多束,其中测量系统电缆数就占了近70%,涉及到的电缆插头总数超过800多支。
如蜘蛛网般布满火箭内部的电缆网,质量控制成为头等难题。
电缆的生产、运输、安装、防护等过程中都存在质量控制难点,特别是电缆断线、绝缘性能下降,以及缩针、倒针甚至多余物等,成为质量多发病、常见病,常年困扰着越来越头秃的工作人员。
在近几年的质量问题中,电缆问题占了20%多,是质量问题数量最多的单一产品。
而且有些设备位置特殊,电缆不易接装,再加上在火箭飞行过程中,电缆受到振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很容易出现损伤等问题。
同时,火箭的设计也受困于这些百转千回的电缆。
一枚火箭有成百上千个传感器,它们都由电缆进行连接,在设计过程中,长长的电缆不仅增加了火箭重量,而且经常会影响到箭体内部仪器设备的布局,给火箭设计、总装造成一定难度。
头秃再加一。
火箭各院进行了各种解决方案的探究,最后看上了无缆化技术,并且还成功了一部分。
也就是测量系统部分的无缆化。
针对不同设备之间传输的信道带宽需求,利用tdma、fdma技术,开发了火箭测量设备无线组网协议,使它们之间形成一条条井然有序的“无线高速公路”。
比如采用了无线传感器就可以取消箭上大量的“神经末梢”电缆,而无线摄像装置不仅实现高清图像的无线传输,还避免了图像电缆的长线传输,无线供电设备也同样如此,采用无线供电和通信集成技术实现火箭的无线测发控。
另一方面是进行“集成化”,构建可重构的通用模块,对传统的各个独立设备进行通用化、模块化、板卡化设计,以灵活组态的方式形成一体化组合,使测量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减少,设备间大量的连接电缆也由背板印制板线取代。
以前的测量系统就好比是枝繁叶茂的一颗大树,分叉多,分支细,“无缆化”之后就剩下核心组合之间的主干电缆,外围设备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枝干清晰,数量少,重量轻。
无缆化技术让电缆杳无影踪,电缆网的简化,不仅降低了设计的工作量,操作、连接简化,试验、测试、总装的效率都提高了。
而且再也不怕收电缆、铺电缆时一不小心碰断一根小细缆,让设计人员从难缠的质量问题中彻底脱身。
由于省去庞大繁多的电缆,火箭减重效果明显,可以“轻装上阵”了。
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仪器舱为例,若无缆化后,仅传感器部分能减重近60%,而长征七号甲火箭末级若综合采用无缆化和集成化后,箭上设备数量将减少40%多,重量减少一半。
同时省去长达3到6个月的电缆设计、生产、测试等环节,并能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成本。
不过极端环境是线缆要克服的,同样也是无缆化要克服的。
极端高低温、箭体分离时强大的冲击力,还有极其复杂的电磁环境,都为火箭实现内部的测量系统实现“无缆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所以到现在为止他们也只实现了一小部分的无缆化。
火箭院的人已经确认无缆化是未来火箭的发展方向了,未来他们要做到火箭内部没有一根线缆。
他们已经在新火箭上测试过了相关技术了,但距离真正的无缆化还有一定距离,结果没想到升级科技内部的技术库里就有相关的技术。
并且更先进。
吴用就打算用在升级科技航天公司主导的长征九号火箭上。
经过了解知道,航天中心的大佬们也把它用在了自己主导的长征十号火箭上。
至于提到过的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就不用了,因为用完剩余的几发之后它们就退役了。
毕竟以后的火箭都是可回收的,它们这种已经算落后了。
并且联盟的航天计划做了重新分类,以后的大载荷和大计划就用长征十号和长征九号,而小载荷和小计划让给民用航天公司。
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的功能和载重正好在这个中间,加上“技术落后”,就只能淘汰。
哪怕它们服役的时间还不长,但谁让它们赶上了风云突变的年代了呢。
在退役之前长征七号系列会打一些空间站货运飞船和实验卫星,而长征五号会打空间站舱体和天文望远镜,还有就是再发射一次月球载荷,为联盟首次载人登月先探探路。
载人登月的降落地点可不是随便找一个就行的,更别说联盟这次还要常驻,第一次就要放一个月球基地舱。
而要常驻,那水肯定是不能少的,但一次带过去的水有限,运输成本太高,最好还是在月球本地找到水。
所以联盟打算在长征九号带着月球舱首飞之前先往月球发射几辆月球车,先找一找水。
如果能找到,那就确定那个登陆点。
如果找不到,那就选一个备用登陆点。
分开来机会总是会大一些。
如果还是找不到,那广寒宫1号舱就先凑合着用,无非就是多次补水补货呗。
同时还要发射其他的探测车,继续在其他地方寻找水。
而执行这次任务的是嫦娥六号。
嫦娥六号是嫦娥五号的备份,也具备采样返回能力,不过这次就不用它返回了,只需要把探测车带到月球表面即可。
嫦娥五号的总质量达到了8.2吨,其中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5吨,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3.2吨。
着陆器部分2.2吨,上升器部分1吨。
嫦娥六号不要上升器了,而是把这1吨的载荷换成了4辆升级科技航天公司设计制造的月球车。
这4辆月球车就负责找水。
吴用这次来不仅看了长征十号火箭的制造进度,还要看嫦娥六号的制造进度。
所以在去看嫦娥六号的路上,吴用笑着说道:“我们公司已经把4辆月球车造出来了,并且测试之后感觉良好,你们的嫦娥六号什么时候准备完毕,我已经等不及在月球上飙车了。”
其他人:“……”